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奇特的中国山水名城古迹故事 !
哈密瓜
简介
哈密市是哈密瓜的故乡,以盛产哈密瓜闻名于世。哈密市位于新疆东部,是新疆通往内地的门户,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东部与甘肃省酒泉地区相邻,西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垒县和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毗邻,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县接壤,东北部与蒙古国有46公里边界。
哈密古称昆莫,曾为乌孙王府所在地。东汉时称伊吾卢,置宜乐都尉。三国时魏置宜禾伊吾都尉。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设伊吾郡。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置西伊州后改称伊州。唐末归西汉金山国,后转附西州回鹘汉国。元代称哈密力,隶甘肃行省。元末割据自立,称哈密国。明朝置哈密卫。清康熙年间一度被蒙古准格尔部占领,后归附清朝,被封为一等札萨克,编旗设队。清乾隆年间设哈密厅,光绪年间改为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哈密县。1961年国务院决定以原哈密镇为基础成立哈密市,1962年撤销哈密市,1977年1月恢复哈密市。1983年国务院决定撤销哈密县,政区并入哈密市。1984年5月完成撤县并市工作。
哈密市面积8.5万平方公里,东西长约404公里,南北宽约322公里,约占全疆总面积的5.2%。城市规划区界定面积333.3平方公里,现建成区面积25.89平方公里。下辖18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92个行政村,30个居委会(东河区街道、西河区街道、新市区街道、丽园街道、雅满苏镇、七角井镇、星星峡镇、二堡镇、沁城乡、乌拉台哈萨克族乡、双井子乡、大泉湾乡、陶家宫乡、回城乡、花园乡、南湖乡、五堡乡、德外都如克哈萨克族乡、西山乡、天山乡、白石头乡、城郊乡、柳树沟乡;石油新城街道。境内有:三道岭矿区、园林场、伊吾军马场、兵团红星一场、兵团红星二场、兵团红星三场、兵团红星四场、兵团黄田农场、兵团火箭农场、兵团柳树泉农场、兵团红星二牧场、牙吾龙扶贫开发区、骆驼圈子开发区)。
哈密市的气候非常适宜瓜果作物生长,哈密是哈密瓜的主要产地。全市现有耕地面积21.77万亩,市域内可耕地140万余亩,可开发利用的荒地560万亩;林业用地面积640万亩,森林覆盖率2.48%;有野生林地300万亩;有天然草场2583万亩全市现有天然草场面积22.4万亩。哈密市水源主要由地表水(主要靠天山降雨、降雪)和地下水(天山冰川融化)两部分构成。
民族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早在唐朝开成五年(840年)回鹘西迁时,有部分回鹘人即来到伊州,逐步融合了当地其他民族,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在哈密地区主要分布在哈密市和伊吾县,2002年有9万多人。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生活习俗受宗教影响很大,禁食猪、驴、狗及自死的牲畜肉。烤肉、抓饭为其著名食品。维吾尔族能歌善舞,以十二木卡姆最为有名。
汉族,早在汉代,即有汉族人迁居哈密。东汉永平十六年(73年)设立宜禾都尉,在此留兵屯田。在南北朝时,更有汉族2000余家在伊吾(今哈密)建立了政权。隋唐时期,汉族大批迁入哈密,并在伊州下属三县建有道观4座。自五代到明朝,也不断有汉族来哈密。清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有大批汉族迁居哈密地区。汉族分布在地区各县市的城镇和农村以及驻哈单位,是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巴里坤的汉族保留了较多的传统习俗。特色食品有蒸饼、封羊肉、腊羊骨头等。新疆小曲是国家认定的新疆唯一汉族地方戏曲,哈密地区是其主要流传区之一。
哈萨克族,哈密地区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天山山区,多从事畜牧业,有“马背上的民族”之喻。信奉伊斯兰教。在19世纪末,逐步迁入哈密地区,现有人口4万多人,多属克烈、乃蛮、瓦克三个部落。民间文化有阿肯弹唱、姑娘追等。
回族,回族主要分布在哈密市,约1.5万人,多为清代迁入。回族与其他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主要节日是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回族的小吃较为有名。
哈密地区还有蒙古族,满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瑶族,白族,畲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翰尔族,仡佬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塔塔尔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但人数较少,除蒙古族有2000多人、满族1500多人外,其他民族人数均在千人以下。
艺术
伊州大曲:唐代哈密称伊州。伊州音乐传入中原经过加工后,称为伊州大曲。伊州大曲是以伊州地方流行的小曲为基础,在其前后加上引子和尾声,以蔓延其声调的大型乐曲。伊州大曲中间含有中原汉族音乐的成分。
哈密十二木卡姆:是伊州大曲的继承和发展。伊州乐在千年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吸取新民间音乐成分而发展为今日的哈密木卡姆的。哈密十二木卡姆被认为是新疆十二木卡姆“古老的源泉和原来的躯干”之一。哈密木卡姆是由散序曲、歌曲(歌舞曲)两部分组成。哈密木卡姆是大型民歌套曲型木卡姆,民间音乐成分较多,尤其是山区木卡姆,是更富有民间风味的民歌;在音乐结构上,仅由民间歌曲组成,没有专门器乐演奏的间奏曲。
麦西来甫:在维吾尔族居住地盛行着麦西来甫。哈密的麦西来甫有其地方特色,计有青苗或麦苗(维吾尔语称柯克或玛依萨)、瑞雪、婚礼、迎春、手绢等。麦西来甫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歌舞集会,如青苗麦西来甫是最先由发起者将一些麦种分种在两只花瓷碗里,待长出幼苗后,邀请本村的人来参加麦西来甫聚会。当聚会开始后,先敲响明快的手鼓,由一名民间艾捷克手演奏一段优美动听的木卡姆乐曲,引出或一男、或一女,或是二人合唱散板序曲,引导全场歌舞进入**,这时东道主双手托着置有两个瓷碗青翠碧绿麦苗的盘子,在自己尊敬的人面前边舞边唱。
阿肯弹唱: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歌唱的民族,歌和马是哈萨克族的两只翅膀。哈萨克族中有很多民间歌手,对其中优秀歌手称之为“阿肯”意为游唱诗人。在哈萨克族聚居的巴里坤草原和哈密市西山山区等地,每到盛夏季节,都要举行传统的文艺盛会—阿肯弹唱。弹唱会以对唱为主,对唱有二人对唱,四人对唱,亦有一人弹唱叙事长诗的。阿肯伴随冬布拉的琴声,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边弹边唱。曲调优美动听,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阿肯的弹唱,形式比较简单自由,所具备的条件是一匹马和一把自制的冬布拉,走遍天下,唱遍天下。
旅游
一、鸣沙山
哈密“鸣沙山”位于哈密巴里坤县和伊吾县交界处,横卧于东部天山的南山与北山间的草原上,距哈密市正北七十公里,其东侧有302省国道通过。鸣沙山方圆约25平方公里,地面海拔2010米,宽约35~115米,高约180米,南北长约5公里,以石英砂堆积而成的沙山。塔水河和柳条河绕沙山两侧蜿蜒流过。沙丘大都作西北—东南走向,西坡缓,东坡陡。立于天山庙上,可鸟瞰鸣沙山全貌。
鸣沙山沙粒细而无土,山中有一眼泉,四周水草丰茂,柳条河从山脚下蜿蜓流过。每当微风吹拂或人由山上向下滑动,便可听见各种声响,时起时伏,强时如雷鸣高亢,弱时似牧笛悠扬,故称鸣沙山。
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温度条件的作用,当游人静卧沙上时,风动沙移,沙鸣声如泣如诉,如萧如笛,凄蜿低回。当游人做滑沙运动时,沙粒向下翻卷滚动,相互磨擦,声波振荡,沙鸣声如同飞机从空中掠过,隆隆作响。
此山最令人神往的是:当你走进这座山时,似乎能听到从山的“内部”发出各种声响,犹如波动的琴弦,引起了游人种种遐想。
鸣沙山沙丘由金黄细砂组成,峰脊尖峭,蜿蜒蛇行,沙丘互相衔接。沙山底部柳条河散流成一大片绿油油的草甸沼泽,水份经蒸发在鸣沙山周围形成一个偌大的蒸汽共鸣箱。当人们从鸣沙山顶向下滑动时,由沙粒相互挤压碰撞产生的压电能可以转变为弹性能,再由弹性能转变为音响能,该音响能经柳条河共鸣箱共振放大后便可发出“嗡嗡嗡”、“嘶嘶嘶”似轰炸机掠空般的轰鸣声。当多人共同下滑时,其声响震耳欲聋。滑沙人、听鸣沙人无不被激越的鸣沙声激动而欢呼跳跃,手舞足蹈,喝彩声震天。现该处设有旅游接待站,备有滑沙爬犁,沙山上建有二百多级登山木梯,为滑沙娱乐活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鸣沙山沙面下湿沙层分布明显,因此沙上上常生长有茵萌绿草,沙丘低洼处还有成片的沙间草药分布,景观颇为奇丽。相传,唐代樊梨花曾在鸣沙山安营扎寨,一夜之间就被风沙埋没。西杂述诗中“雾里辕门似有痕,相传四十八营屯,可怜一夜风沙恶,埋没英雄在覆盆。”就是对这段故事的描述。这里曾发掘出古代兵、盔甲残片等文物,似也印证了上述传说。游人面对古兵营和樊梨花马桩等遗迹。怀古之幽思则油然而生。人们根据这一传说,给这一景点取名“沙山藏营”。
二、天山风景区
天山风景名胜区,位于东天山北坡,东起寒气沟,西至松树塘,南自天山庙,北接鸣沙山,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距哈密市约70公里,有省道(即丝路北新道)通往,交通通讯方便,既有巍峨的高山冰川、浩瀚的林海,也有一望无际充满生机的大草原,还有草木不生光秃秃的鸣沙山(居全国四大鸣沙山响声之首)的鸣沙山,大自然的巧妙安排,组成了一幅多彩的天然画卷,使游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天山风景名胜区,有供游人食宿娱乐的白石头度假村、天山之夏度假村、草原之夜度假村、松海度假村、华龙度假村、电力度假村、大自然度假村、鸣沙山、松树塘滑雪场等。这里“一日游四季,十里不同天”。每逢夏秋季节都有旅游专车开往风景,或去巴里坤、伊吾的班车通过。天山风景名胜区2001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三、白头山风景区
位于东部天山主峰喀尔里克雪山北麓,口门子东约2公里处,距哈密市约70公里。在碧绿的草场和茂密的松林间独独有一卧牛般大小的白色巨石。有人说它是:“天外来客”(陨石)。盛夏,哈密炎热而干燥,这里却凉爽湿润,景色迷人。如茵的草场,挺拨的青松,大片的山花,还有牧民那独特的小木屋……吸引着中外游人。
白石头风景区不仅以其得天独厚的高山草原,展现出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观,而且有她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神奇传说,三者结合使优美的自然景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极富魅力。白石风景区由寒气沟、松树塘、鸣沙山、白石头、天山庙五个游览区组成,方园100平方公里。
因此,在白石头可同时观赏雪山、流水、森林、草地和繁花、晴雨、晨夕,四季的景色变化无穷,环境幽静,气候宜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绿草如菌,野花竞放,羊群象飘动着的朵朵白云,松林里点缀着座座毡房,好客的哈萨克牧人捧来一碗碗奶茶、酥油,悠扬悦耳的冬不拉声,组成了幽静的避暑消夏胜地。白石头风景区还分布着许多古寺庙和古文化的遗址。古寺庙的遗址有天山庙(关帝庙),古文化遗存有天山唐碑,位于天山庙东三十余步。松树塘汉代任尚碑、烧陶遗址。大型冶炼遗址与天山唐碑相映照,“饱千秋冰雪,此中有汉石唐碑”。距白石头十公里柳条河岸处,千顷碧波的草原上,奇妙地呈现出鸣沙山,是目前国内仅有的四座鸣沙山中最完美、鸣声最佳、传有优美传奇神话的鸣沙山之一。(四座鸣沙山名称:哈密鸣沙山,敦煌鸣沙山,宁夏沙坡头,内蒙响沙湾)。
民国20年(1931年)哈密战乱,回王行宫被毁。现在,这里已成为人们的避暑胜地。春天,满山谷杏花如雪,鸟语花香;夏季,高大的核桃树和成片榆林遮天蔽日,绿荫婆娑;秋天,山泉澄澄,爽气高洁,常使游人为这迷人的景色而流连忘返。
四、魔鬼城
雅丹地貌是指风对干旱区的湖积或冲积平原吹蚀,形成的地面支离破碎的垄槽地形,维吾尔语称雅丹,意谓具陡壁之小丘。高起的风蚀土墩作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风向平行。近年来研究表明,暂时性流水的冲蚀和湖水的侵蚀,也是雅丹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魔鬼城位于哈密市五堡乡以南,距五堡乡20Km,距哈密市约100Km,由于它神秘莫测,不熟悉地形的人若遇风暴,有迷失方向的危险,哈密雅丹地貌东起烟墩外的骆驼峰,经雅满苏铁矿,大南湖煤矿,到五堡沙尔湖十三间房等长约400公里,宽约5~10公里,在哈密属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它是经过漫长的风蚀自然而形成的。
在魔鬼城可以看到那些酷似城堡、殿堂、佛塔、碑、人物、禽兽形态各异的景观、令人眼花缭乱的陡壁悬崖、以及混迹岩砾中五光十色的玛瑙、随处可见的硅化木、枝叶清新的植物化石,偶尔可获得象恐龙蛋化石的小圆石头、鸟类化石,当夜幕降临时有时会听到鬼哭狼嚎令人发指的嘶叫,因此才被人们称之为“魔鬼城”。
其实这里还真正存在着古城堡建筑、古民房遗址—艾斯克霞尔古城堡:离地面约六米的风蚀台上的长方形的土夯建筑有高约五米,前面有门有窗的居住地,据说是古丝路的驿站或是哈密王朝的西南前哨。现在哈密魔鬼城已是国家AAA级景区。
哈密(魔鬼城)雅尔丹地貌生态园,以艾斯开霞尔古驿站为中心景点分:东城、南城、西城、北城四大景区。
1.东城:主要景区有古城堡、神女峰、千佛山、方塔山、彩石滩。
2.南城:主要景区有金谷满仓、狮身人面像、金陵石虎、鳖盖梁、原始胡杨林。
3.西城:主要景区有天门洞、比翼双飞、双塔峰、石菇滩、风神、思归、布达拉宫。
4.北城:主要景区有瀚海神龟、双头马、艾斯开霞尔古城、红柳滩。
走进哈密雅尔丹地貌生态公园,就仿佛走进了一座迷宫,在宽约四十公里,长约五十公里,黛青色的戈壁瀚海中。一座座宫殿或独处或连成一片,在蓝天白云的辉映下雄伟壮丽!在这里,经过风吹雨水的洗礼,更是孕育了您可以极尽想象的各类美景。
亿万年前这里是什么?侏罗纪时代犀牛、大象、恐龙、始祖鸟等古生物化石的残肢断臂,早期石炭纪的珊瑚化石清晰地映射出这篇土地的变迁。一切都似乎向你诉说着远古的繁荣和世事的沧桑。
来哈密(魔鬼城)雅尔丹地貌生态园进行大漠自然生态探险游,你可以充分感悟大漠自然生态的神奇,在这里你可以真正体味到大漠“最后一片净土”的凝静,在这里你可以寻古丝路北道,观阿拉伯石堆,还能看到哈密魔鬼城独有的神奇大漠奇观二古城、六滩、十六景、古驿站的风姿,使你更加认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珍爱生命的可贵。
哈密魔鬼城雅尔丹地貌生态原始地貌3200公里,景区内野骆驼、黄羊、野兔等野生动物常有出没。由于野生动物资源十分缺乏,种类少,生态环境十分薄弱,所以爱护自然生态,珍爱生命,是每一位游客的神圣使命。
五、回王陵
位于哈密市西郊,维吾尔族称之为“阿勒同勒克”(意为黄金之地)。1709年第一代哈密王——扎萨克额贝都拉死后便葬于此。从此这里便成为清代哈密历代回王的墓葬建筑群。
现在的回王陵建筑群由大拱背、小拱背和大礼拜寺(艾提卡寺)等三部分组成。大礼拜寺殿高大宽阔,可容纳5000人同时礼拜,史料记载,该寺修建于一世回王额贝都拉时期(即康熙年间)。四世回王玉素甫时(1740年~1760年间)和六世回王额尔德锡时(1740年~1813年间)曾两次扩建。同治六年(1867年)七世回王白锡尔死后,清廷追封他为硕亲王,并拨专款修建大拱背(即回王坟)。
这是一座伊斯兰式的长方形穹顶建筑,高15.56米,四角塔柱撑立,圆尖拱顶用绿色疏璃瓦覆盖,周身以蓝花祥云白瓷砖镶砌,拱拜四角为圆柱形,正门西侧圆柱中空有土阶螺旋而上,可达墓顶。与木结构亭榭式的小拱背以及土木结构的大礼拜寺互相照应,风彩各异。整个建筑群占地约20亩。绿树成荫,建筑独特,不仅是专家学者们研究九世(共233年)哈密回王府历史以及我国伊斯兰建筑艺术的重要文物古迹,也是人们游览观赏的胜景之地。墓葬群的西部有哈密最大的清直寺,规模宏伟,四壁文饰彩绘,顶部撑柱雕花,可容纳1800人做礼拜。回王陵市南2公里处,系历代回王及其王妃墓穴,其中一处为两座亭式建筑,雕梁画栋,十分壮观。
六、盖斯墓
位于新疆哈密市西郊的盖斯墓又称“圣人墓”、“绿拱背”。相传,唐贞观年间,应唐太宗李世民邀请,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派弟子盖斯、吾外斯,万嘎斯三人来中国传教。万嘎斯病逝广州,盖斯和吾外斯到达长安,受到唐太宗的欢迎。回国途中,吾外斯病逝于河西之回回堡,盖斯则于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殁于星星峡,被草草掩埋。后来,哈密回王派人在星星峡为其修建一座拱背。《新疆图志》记载:“星星峡麓有回纥墓。……。土人为醵金建屋,覆其垄,祷辄响应,匾额充栋,亦有施锦幢墓上者,恒积尺许”。后来拱背被拆毁,民国28年(1939年)时由哈密伊斯兰教徒发起,修建了现在的盖斯墓,将盖斯遗骸由星星峡迁葬于此。
盖斯墓为伊斯兰式建筑,高约10米,下部方形,上部为拱式圆顶,顶部用绿色琉璃瓦镶砌,四周有廊檐,这座陵墓规模不大,但因安葬“圣人”而闻名,许多不能去麦加朝圣的伊斯兰教徒,纷纷来这里朝拜。朝拜者所献锦幛挂满墓内墙壁,叠盖在“圣人”坟上。
相传盖斯墓遗骸长约六尺余,胸部肋骨之间皮肉相连,颏下的胡须犹存。盖斯墓东西长22米,南北宽12米,通高15米,基座方形,圆形拱顶,遍覆绿色琉璃砖,四周为木柱支撑的回廊,四角飞檐,是一座融阿拉伯与汉族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物。墓地四周筑围墙,墙内栽植各种树木花草,环境尤为典雅幽静。盖斯墓有世界上保存不多的伊斯兰教先贤的遗骨,是伊斯兰信徒朝的重要圣地之一。
美食
哈密瓜
哈密瓜又称为厚皮甜瓜。大约在一千六百多年前,新疆就已有大量种植了,现在大约有一百八十多个品种及类型。其中最受人们欢迎的有:红心脆哈密瓜,它肉质红嫩,香脆甜爽;黑眉毛蜜极甘哈密瓜,它肉质软而多汁,甜蜜醇香;网纹香哈密瓜,瓜肉为绿白色,含糖量特高,风味香甜可口。
羊肉焖饼子
用羊肉焖饼子招待客人,是旧时哈密汉族高档次的招待。具体方法是:先把适量的连骨肉剁成小块,红烧好,也称“烽羊肉”,在炖肉的同时,就擀制饼子,饼子同锅一样大小,每张饼子擀得像纸一样薄,一张一张抹上清油,摞起来,待肉块烧熟时,把饼子摊放在肉上,锅上加盖封严,然后用中火煮蒸。饼子软而不粘、油而不腻,薄而不碎。再浇上原汁原味的烽肉汤,别有一番风味。
烤全羊
维吾尔族餐饮的一道重要菜肴就是新疆烤全羊,能与北京的烤鸭相媲美。新疆烤全羊,选料考究,制法特殊,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当地高级宴席中不可缺少的菜肴。烤全羊选用上好羯羊,将蛋黄、盐水、黄姜、孜然粉、胡椒粉、面粉调成糊状汁,涂抹在全羊上,头部向下,放入馕坑密封焖烤1小时左右,即可取出食用。在隆重的宴会上,一般是把烤好的全羊平放在特制的餐车上,头系红绸,嘴含青菜,推至餐厅,任宾客随意切割品尝。
烤羊肉
维吾尔烤羊肉串是在特制的烤肉铁槽上烤灸而成的。铁槽分上下两层,中间隔板成孔状,用无烟煤作燃料。烤羊肉串用的铁钎子。制做时,先将精羊肉切成3平方厘米见方的薄片,依次穿上铁钎,然后置放在烤肉槽上,一边用煤火烤,一边撒上精盐、辣椒粉、孜然粉等佐料,3~5分钟左右翻烤另一面,几分钟后即可食用。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烤羊肉串》,使这一风味小吃声名大噪,踪迹遍及全国。除了烤羊肉串,现在还有烤羊筋、烤鸡、烤鱼、烤排骨等等。
烤馕
烤馕是维吾尔族最主要的面食品。“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可以一日无馕。”足以证明馕在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烤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考古学者曾在新疆的许多古墓中都曾出土过古代的馕。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50多种。主要有肉馕、油喀、窝窝馕、片馕和芝麻馕等。馕面中含有鸡蛋、清油。由于含水分少,外干内酥,久储不坏,便于携带、打一坑馕可以吃一星期。
油炸馓子
馓子的油炸制作和造型很特别,给人一种盘旋而上的动态感。馓子的制作,首先用清水煮花椒,捞去花椒留水待用;取面粉,按一定比例加清油、鸡蛋、盐和花椒水和面反复揉,揉好后切成若干块,再揉成面团备用;待油热时,取面团块压成饼,从中捅洞,由此连拉带搓,盘成数层再细拉,用筷子撑开,放入八成热油中,用筷子撑成需要形状并来回翻动,炸至金黄色时捞出。
金黄色的馓子吃起来又香又脆,色味俱全。
抓饭
说到维吾尔族就不得不提到他们的特色主食—抓饭。抓饭,维吾尔语叫“波罗”。因为食用时多用手抓,故又俗称抓饭。抓饭是哈密维吾尔族最喜欢的传统食品之一,主要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萝卜、洋葱和清油等等,抓饭油亮生辉,香气四溢,美味可口,营养丰富。常见的抓饭用肉为羊肉、牛肉、鸡肉,也有选用雪鸡肉和野鸡肉,其补养价值就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