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大国将相 > 第一百一十九章:少梁弩

第一百一十九章:少梁弩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大国将相 !

    ,大国将相

    五月中旬,即在申不害与卫鞅相继回国的次日,李郃与墨践等人便带着十几名少府工匠并狐豨、狐贲、狐奋几人赴旧梁西侧一带的山林寻找合适做弩的木料。

    在上山的途中,李郃虚心向这些韩国少府工匠请教:“我少梁山木众多,但可以制作弩弦的筋却颇为奇缺,不知可用什么东西代替?”

    那十几名韩国工匠相视几眼,随即便看向他们的匠头,一名叫做郑经的中年工匠。

    这位郑匠头将李郃与墨践二人领到偏僻处,表情古怪地说道:“这本是我少府秘而不宣的事……李大夫与钜子认为,弓弩发力是依靠什么?”

    这算什么问题?

    在与李郃对视一眼后,墨践皱了皱眉回答道:“不是筋弦么?”

    岂料这位郑匠头听后脸上却露出了诡异的笑容,那表情仿佛是在说:哈!看来在造弩方面,连墨家钜子也不如我少府工匠!

    他这表情使李郃心下一动,在思忖了一下后,试探道:“莫非是……弩臂?”

    顿时间,郑匠头脸上的诡异笑容僵住了,他吃惊地看向李郃,脸上露出几许惊愕。

    这明摆着就是说李郃猜对了。

    这让墨践有些难以理解了:“这是为何?”

    郑匠头也不隐瞒,在表情古怪地看了几眼李郃后,将他‘韩国劲弩’之所以比他国弓弩强劲的秘密告诉了李郃与墨践,也是在听完这位郑匠头的解释后,李郃才意识到他们走入了一个误区。

    没错,弓弩其实并不是靠弓弦、弩弦发力的,而是靠兼具弹性与韧性的弩臂。

    而这就意味着,只要弩臂有足够的弹性与韧性,就算没有动物筋类,单靠一根细麻绳,照样具有不俗的杀伤力。

    “那为何韩弩依旧要采用筋弦?”墨践不解问道。

    郑经摇摇头解释道:“我只是说筋弦的作用并不如世人所误以为的那么大,并不意味筋弦毫无作用,对比用细麻绳做弦,自然还是筋弦更有优势。再者嘛……”

    说到最后,他的脸上露出了几许诡异的笑容。

    李郃顿时恍然,在旁墨践表情古怪地问道:“换而言之,其实弩臂才是最关键的,而不是弩机或者筋弦?”

    郑经笑着说道:“弩机只是为了辅助上弦,为何钜子会认为它会比弩臂关键呢?弓只有弓臂与弓弦,并无所谓的弓机,不照样可以使用么?”

    听到这话,李郃与墨践对视一眼,脸上皆有些尴尬。

    尤其是墨践。

    毕竟十几日前他们在参观韩国少府时,那可是十分自信地在这些少府工匠面前侃侃而谈,当面谈论仿造弩机的难度,误将弩机视为韩弩打造时最复杂、最关键的部分,然而今日这位郑匠头却直言不讳地告诉他们:你俩关注的重点完全错了。

    一想到当时他俩侃侃而谈时,在旁的少府工匠一言不发,甚至有几人露出惊讶之色,李郃与墨践便忍不住要暗骂一句:真狡猾啊,少府工匠!

    很显然,那些少府工匠当时的态度是为了误导他们,大概他们也是同样的办法误导魏国,难怪魏国的造弩技术一直比不上韩国。

    “机智。”

    李郃称赞了一句,旋即郑重其事地朝着郑经拱了拱手:“多谢匠头相告。”

    郑匠头回礼道:“大夫莫怪,制兵、造弩,乃我韩国唯二的立国根本,倘若无法在这方面取得巨大的优势,我韩国或已不复存在……”

    “明白。”李郃理解地点点头,随即在与墨践相视一眼后承诺道:“请匠头放心,我等绝不会将这个秘密泄露出去。”

    “拜托两位了。”郑经再次拱手道。

    从郑经口中得知了韩国强弩之所以强劲的原理,李郃、墨践也就不再纠结与筋弦的问题,转而专注于寻找兼具弹性与韧性的木料。

    当然,弹性与韧性最基本的要求,另外最好还要兼具耐腐蛀、不易开裂反翘等要求。

    而据郑匠头所言,目前据他们少府所知最优秀、最常见的制弓、制弩材料,便莫过于桑木,坚韧而有弹性,且耐用不易腐朽。

    事实上,韩国南部的山林还有一两种比桑木还要优秀的木料,比桑木更具弹性与坚韧,其中就有溪子弩的主要材料溪木,但郑匠头无法保证少梁这边也有类似的木头,因此他才要前来这片山林勘察一番,看看少梁本地有什么合适的木料。

    当然郑经也说了,即便是取材于桑木,他也有自信打造出射程接近五百步的弩具,较秦、魏两国最优秀的弩具毫不逊色。

    李郃点点头,但心中并不认同。

    毕竟在他看来,弩最重要的便是射程,而射程不止意味着威力,也意味着战场的主动,别说一百步的差距,就算是五十步的差距就是致命的,尤其是在单兵作战而言,因此他自然希望找到能与溪木那般的木料。

    所幸他少梁国山林覆盖面积极广,占全国的六成以上,尤其是旧梁往西、元里往北,那是一片纵横数百里方圆的林塬复合地形,蛮荒程度据郑匠头所言简直不亚于楚国,有很大的可能能够找到优质的木料。

    在经过三日的寻找后,李郃等人便在旧梁以西的山林中找到了包括桑木、柘木、松木在内的上百种树木,八成以上的树木连见多识广的墨家弟子都认不出来。

    此时郑匠头他们便爬上树,砍下一段树枝测试弹性与韧性,将其中一部分易折、中空的树木剔除。

    但即便如此,还是剩下近百种。

    因此他建议李郃道:“稳妥起见,还是将这近百种树木运至旧梁做进一步的测试,只是这样会花费不小力气。”

    李郃二话不说就接纳了建议:“无妨,我少梁最不缺的就是力气。”

    在砍伐这些树木之前,墨家弟子严谨地记录在这些树木一切特征,包括树皮、枝叶的纹理,坐落位置等等,那份严谨让少府工匠都颇为叹服。

    在对这些树木全部做下标记后,李郃吩咐狐奋先行返回旧梁,叫狐费带人前来砍伐。

    大约一个半时辰后,狐费带着数百人来到了这片山林,此时李郃几人也已用斧头、锯子弄倒了七八棵树,在李郃与狐费交接后,他们一行人便扛着这七八棵树率先返回旧梁。

    回到旧梁后,众人立刻开始制作弩具。

    这首次的制弩全部由以郑匠头为首的少府工匠经手,墨践领着诸墨家弟子在旁观摩学习,需要时给这些少府工匠打打下手。

    比如剥除树皮,将原木锯成厚木板,在这方面,墨家弟子精湛的木匠技术,亦博得了少府工匠们的赞叹。

    不多时,墨践几人便将一颗不知名的树木,从原木变成了一块约一个指节厚度的木板,然后又按照少府工匠的要求,在木板上绘制弩臂的形状并将不需要的负责用刨刀铲除,然后仔细打磨光滑。

    期间李郃在旁静静地看着。

    他与墨践分工不同:墨践更侧重于掌握少府的制弩技术,而李郃率先想到的,则是依靠什么工具,如何更快、更好地实现量产。

    而就在李郃琢磨之际,墨践等人的匠活也结束了,一把笔直的弩臂就这么呈现于众人的面前。

    下一步要做的,便是将这把弩臂在两端整齐的情况下使其弯曲。

    只见在李郃与许多墨家弟子的注视下,一名少府工匠小心翼翼地将一枚楔子打入弩臂的中间部分,然后将其交给郑匠头,而随即,郑匠头坐在凳子上,用膝盖顶住弩臂的后端,双手握住中间部分稍稍往外的两端,一点一点地将其掰弯。

    期间,有一名少府工匠端着一盏类似油灯的工具,小心地烘烤——或者说用烟熏弩臂。

    每隔一炷香工夫,郑经便放松弩臂,使其回复原来的样子,然后双手外移,继续之前的作业。

    在足足半个时辰后,弩臂上所有位置都被郑经小心掰过,此时清楚可以看到,原本笔直的弩臂已呈现两端对称的弯曲,不过较常见的弩臂,弯曲仍有些不足。

    此时,又有一名少府工匠仔细地在这把弩臂上刷上一层油,而郑匠头也趁着这空档喘了口气,向李郃与墨践解释了一番:“……掰时切记两手用力均匀,使两端保持平衡,否则这把弩臂不说废了,至少要花很大工夫掰正,还不如重头开始。”

    李郃点点头,随即又问指着那名工匠问道:“这是在刷什么东西?是油么?”

    “是油。”

    郑匠头再次用讶异地目光看了眼李郃,随即便回答了李郃的疑问:“刷上油后,在火上烘烤一番,就能使油浸入弩臂内,烘干多余的湿气,易于保存,但切记烘烤时要受热均匀,否则两端不平,这把弩臂就又废了……”

    说话间,那名工匠已经刷好了油,将其交给郑匠头,只见郑匠头双手掰着弩臂两端的中部,在火上来回烘烤了片刻,随即又等着弩臂凉透,反复两次后,弩臂的弯曲程度已愈发明显。

    剩下的步骤反而简单了,据郑匠头所言,只需将牛角或者角片固定在弩臂的两端,然后打磨出一个小孔装弦即可。

    此时另有少府工匠已经完成了弩机打造,郑匠头一边介绍,一边将弩臂与弩机两个部件组合,又装上了悬刀、望山,一柄弩具便制成了。

    墨家弟子墨斗立即拿去城外测试,然后汇报李郃:“……射程为四百七十步。”

    好家伙,这射程就已经稍稍领先于秦、魏两国目前的技术了。

    在众墨家弟子向郑经等少府工匠报以惊叹之际,李郃则端着那把弩仔细观察。

    在他看来,这把弩的制作与设计,还有很大改造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