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中医学 > 第三节 妊娠病

第三节 妊娠病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中医学 !

    一、妊娠恶阻

    妊娠恶阻是在妊娠2~3个月期间出现恶心呕吐,头晕胸闷,身倦嗜睡,择食厌食等。www.Pinwenba.com主要病机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妊娠剧吐。恶阻是妊娠早期常见的病证之一,治疗及时,护理得法,多数患者可迅速康复,预后大多良好。

    (一)脾胃不合

    临床表现:妊娠早期,恶心呕吐,吐出食物,甚则食入即吐,脘腹胀闷,不思饮食,头晕体倦,怠惰思睡。舌质淡,苔白,脉缓滑无力。

    治疗原则:健胃和中,降逆止呕。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砂仁、陈皮、半夏、生姜、大枣)。

    (二)痰湿阻滞

    临床表现:妊娠早期,呕吐痰涎,胸膈满闷,不思饮食,口中淡腻,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治疗原则:化痰除湿,降逆止呕。

    方药:青竹茹汤(鲜竹茹、橘皮、白茯苓、半夏、生姜)。

    (三)火热伤肝

    临床表现:妊娠早期,呕吐酸水或苦水,胸胁满闷,嗳气叹息,头晕目眩,口苦咽干,渴喜冷饮,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滑数。

    治疗原则: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滋水清肝饮(生地黄、山茱萸、茯苓、当归、山药、丹皮、泽泻、白芍、柴胡、山栀、酸枣仁)或者加味温胆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芩、黄连、麦冬、芦根、生姜)。

    二、妊娠腹痛

    妊娠期间,出现以小腹疼痛为主的病证,称为妊娠腹痛。亦称为胞阻。主要的病因病机为血虚、气郁、虚寒。体质素虚,受孕后血聚养胎,阴血愈加亏虚,以致胞脉失养而腹痛。平素情志不畅,肝郁气滞,孕后血以养胎,肝失血养,气滞血行不畅,以致胞脉受阻而腹痛。孕妇素体阳虚,阴寒内生,阳虚不能温煦胞脉,气血运行无力,胞脉失养而腹痛。

    (一)血虚

    临床表现:妊娠小腹绵绵作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滑。

    治疗原则:补血养血,止痛安胎。

    方药:当归芍药散(黄芩、芍药、炙甘草、黄连、大黄、槟榔、当归、木香、肉桂)。

    (二)虚寒

    临床表现:妊娠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倦怠无力,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疗原则: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方药:胶艾汤(阿胶、艾叶、当归、川芎、白芍、干地黄、甘草)。

    (三)气郁

    临床表现:妊娠小腹胀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伴胸胁胀满,舌红,苔薄,脉弦滑。

    治疗原则:舒肝解郁,止痛安脐。

    方药:逍遥散(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生姜、薄荷)。

    三、胎动不安

    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者,称胎漏。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又称“胎气不安”。主要病因病机包括肾虚、气血虚弱、血热、跌仆伤胎。先天肾气不足,或孕后房事不节,损伤肾气,肾虚系胎无力,胎元不固而成胎漏,胎动不安。素体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弱,气血来源不足,气虚则举胎无力,血虚则胎失所养,以致胎滑,胎动不安。

    素体阳盛,或肝郁化火,或热邪内盛,热扰冲任,损伤胎气,而致胎滑,胎动不安。孕后不慎,跌仆闪挫或劳力过度,损伤气血冲任,胎气受损,导致胎漏,胎动不安。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先兆流产、先兆早产。

    (一)肾阳虚

    临床表现:妊娠期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伴阴道少量流血,色黯淡,头晕耳鸣,两膝酸软,小便频数,或曾屡有堕胎。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而滑。

    治疗原则:补肾益气,固冲安胎。

    方药: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

    (二)肾阴虚

    临床表现:妊娠期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伴阴道少量流血,头晕耳鸣,口干,尿黄便艰。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滋阴益肾,养血安胎。

    方药:保阴煎(生地、熟地、白芍、山药、续断、黄芩、黄柏、甘草)。

    (三)气虚

    临床表现:妊娠期,腰酸腹痛,小腹空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色淡质稀,精神倦怠,气短懒言,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缓滑。

    治疗原则:益气固冲安胎。

    方药:举元煎(人参、黄芪、炒升麻、炙甘草、炒白术)。

    (四)血虚

    临床表现:妊娠期,腰酸腹痛,胎动下坠,阴道少量流血,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舌质淡,苔少,脉细滑。

    治疗原则:补血固冲安胎。

    方药:苎根汤(干地黄、苎麻根、当归、芍药、阿胶、甘草)。

    (五)跌仆伤胎

    临床表现:妊娠期,跌仆闪挫,或劳力过度,继发腰腹疼痛,胎动下坠,或伴阴道流血,精神倦怠,脉滑无力。

    治疗原则:益气养血,固肾安胎。

    方药:加味圣愈汤(当归、白芍、川芎、熟地、人参、黄芪、杜仲、白术、黑栀子、侧柏叶、黄芩)。

    四、妊娠肿胀

    妊娠期,身体肿胀,甚则头面遍身水肿,小便短少者,称为妊娠肿胀,亦称“子肿”。本病的病因病机包括脾虚、肾虚、气滞。孕妇脾气虚弱或过食生冷,损伤脾阳,脾虚不能制水,水湿潴留,泛滥四肢,则为肿胀。孕妇素体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水聚泛溢而肿胀。孕妇平素多郁,气机不畅,妊娠数月后,胎体渐长,有碍气机升降,气滞则水道不通而肿胀。现代医学妊娠高血压轻症、妊娠水肿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一)脾虚

    临床表现:妊娠数月,面浮肢肿,甚则遍身俱肿,皮薄光亮,按之凹陷,脘腹胀满,气短懒言,口中淡腻,食欲缺乏,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薄腻,脉缓滑无力。

    治疗原则:健脾除湿,行水消肿。

    方药:白术散(白术、茯苓、大腹皮、生姜皮、橘皮)。

    (二)肾虚

    临床表现:妊娠数月,面浮肢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头晕耳鸣,腰酸无力,下肢逆冷,心悸气短,小便不利,面色晦暗,舌淡,苔白滑,脉沉迟。

    治疗原则:补肾温阳,化气行水。

    方药:五苓散(桂枝、茯苓、白术、泽泻、猪苓)。

    (三)气滞

    临床表现:妊娠数月,肢体肿胀,始肿两足,渐及于腿,皮色不变,压痕不显,头晕胀痛,胸胁胀满,饮食减少,苔薄腻,脉弦滑。

    治疗原则:理气行滞,化湿消肿。

    方药:天仙藤散(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木瓜、紫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