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网络母题: 戏剧影视文学的网络小说改编研究 > 33 微剧评:社交媒体时代的莱辛

33 微剧评:社交媒体时代的莱辛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网络母题: 戏剧影视文学的网络小说改编研究 !

    1867年,莱辛被聘为德国汉堡民族剧院的艺术顾问,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为剧院的演出撰写了104篇戏剧评论,后来分为上下两卷出版,题为《汉堡剧评》,这部皇皇巨著在戏剧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此勤奋的剧评人实属罕见。15世纪,德国人约翰·古登堡发明了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的方法,加速了知识的扩散,无疑也推动了戏剧理论的传播,《汉堡剧评》这份两周一期的小报,就是在莱辛买下的一家小印刷厂印制的。时间已经走过一个多世纪,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如果莱辛再世,他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传播他对戏剧的真知灼见呢?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戏剧活动表现出与上个世纪完全不同的面貌,戏剧批评也展现出新的风格。一方面,近几年来,话剧,尤其是商业化的剧目演出如火如荼,甚至泡沫化,另一方面,戏剧批评无论是阵地还是群体却在不断萎缩,媒体报道代替了学术评论,即使偶有评论文章,也多沦为无聊的吹捧。不过,混沌之中,一个新的现象却在悄然出现,即在互联网上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戏剧批评,虽然迄今为止,它并未定型,尚未成为主流,但其快捷、互动、基于观众视角、碎片思维,无疑扩大了传统剧评的内涵与外延,为我们展示了有趣的创新潜能,将对戏剧生产与欣赏、消费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一、社交媒体上的新宠

    社交网络媒体正成为当今全球最为流行的新技术时尚,在美国,Facebook、Twitter和You Tube声称全球活动用户已经超过5亿人,其中2.5亿用户每天登录自己的“网络家园”,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着。在中国,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也成为各色人群共享信息的乐园。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到2011年12月,中国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498亿,成为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除了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搜狐、网易等门户微博产品,还有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50余家网站提供微博服务。

    社交媒体的能量仍在持续爆发,对于企业、商家、消费者来说它都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议题。数字化交往不仅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文化活动方面也有着出色表现,新浪娱乐推出的“2010戏剧年终盘点”,其中有一部分便是《戏剧人拥抱微博》:2010年的戏剧圈的大事件似乎都与互联网技术和传媒发展紧密相关。林兆华、何念、孟京辉、张建国、郭德纲等名人们都戴上了最时髦的“围脖”,开始了微博生活,“控不控”不敢说,但热闹是一定的。这是个人的平台,想开炮、想道歉、想卖萌、想文艺都由您做主。

    孟京辉个人在新浪的微博开通于2009年12月22日,截至2013年4月,拥有191万粉丝,也就是说,他每发一条微博,理论上会有上百万人读到。三年多的时间里,孟京辉共发微博4000余条,举凡排练、演出、看戏等戏剧活动,评价社会现象,可谓无所不包。2011年,孟京辉排演新戏《柔软》,几个月里,微博上排练花絮一直没断过。5月5日,《柔软》在杭州首演,孟京辉的微博适时地激发了观众的欲望。开演前几个小时,他发上舞台和彩排的图,附文“你是不是女人,这需要精神科医生的判断”,甚至那句潮乎乎的“你硬了。你不是说对女人没有感觉吗?”引得那些还未出发去剧场的观众快要按捺不住了。

    孟氏是一个善于使用新媒体的人,除了新浪微博,在淘宝上,还有孟京辉工作室官方店,在这里观众可以第一时间买到他所有剧目的票,会员还可以享受到折扣优惠。

    豆瓣是一个富有文艺气息的社交网站,这里有丰富的书、影、音内容。小组则成为豆瓣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来源,大量的社交行为都聚集在小组中。在豆瓣上,孟京辉戏剧工作室官方小组拥有5322个成员,由网友创立的孟京辉小组拥有2335个成员,此外,还可以搜索到与孟京辉相关的十余个舞台剧小组,在这些小组里,网友可以参与对具体剧目的打分,并发表评论。

    社交媒体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不断地制造出新鲜的话题,随着移动终端的变革,网站不断开发出新的应用,如针对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客户端,人们花在社交媒体中的时间日趋增多,就舞台艺术而言,它不仅具有提供信息的功能,还在互动、评论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二、人人都是剧评人

    戏剧批评在戏剧实现其社会影响方面,是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历经无数代戏剧活动,它业已确立了自己的格局,具有十分明确的美学原则、标准和任务。此外,对剧评人的专业背景、眼光,历来也有共识:“批评家和普通观众的不同在于,批评家更专业,并发展了一系列批评标准。”布罗凯特则更具体指出,“从某一层意义上说,每个看戏的人都是一个批评家,因为,不管为时多短,他对所见到的总有些批评。可是‘批评家’一词通常却是专指那些把批评意见刊载出来的人而言。理想的批评家应当是一个经验丰富而且经过严格训练的观众。”但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向来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专业化在淡出,发表评论的常常是不见经传的普通观众,借助互联网,他的观点得以传播,为人所知的范围取决于他的社交圈子半径。

    这种评论,没有报纸的截稿时间限制,不需要“把关人”的审核,当然也就削弱了发表的壁垒。以美国的戏剧传统为例,报纸评论一般在首演的次日见报,这是一种“立即反应式批评”。但是,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几乎在演出结束的同时就问世了,甚至是“现场点评”的。

    社交媒体上的剧评一个最普遍的特征是篇幅短小,我们姑且名之为“微剧评”,归纳起来,它具有如下特点:

    1.评点式,碎片化

    “微剧评”强调自我观剧体验,无需关照时代背景、戏剧历史,更无需学术准备、理论工具,它使用的方法体系是评点式、碎片化的。就微博来说,每条只允许140字,虽然也可以一则一则发送,或者以图片形式的长微博来容纳更多的字数,但它基本上还是评点式的。豆瓣等社区,虽然无字数限制,但仍是以三言两语居多,这也与社交媒体本身的特征相符。

    以豆瓣小组中孟京辉《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为例,总共989人参与打分评价,共有短评295条,试择数例:

    小贩_:短小,但很棒。可好像还差一点点。

    森狄:很喜欢孟京辉配廖一梅的组合,虽然是改编的剧本,揉进了很多中国特有的语言,演员卖力地表演,很是过瘾。整个演出的过程,非常享受!

    Envinyatar:粗俗无美感;没觉得有多好笑;

    遁了~:完全是排毒剧,把所有不开心都笑没了。但不养眼,笑的频率如此之高,长皱纹啊。

    suin:其实觉得韩鹏翼版胜过张念烨,但孟京辉的团队似乎很看重张念烨,最近频频担男主角。小张胜在精力好,什么戏都能从头到尾的热情高涨撕心裂肺,特实在的一咆哮孩子……

    Ig:还行。

    卷福花生饼:蹦蹦跳跳的一出戏,演警察局长的是《初恋》里面的炮灰男,女旁白是《初恋》里面的现任女友,演疯子的是《两只狗》里面的哥哥,观察完毕。

    Mosesathome:这是中国式的作品,已经和达里奥福无关,如果说有关系,也只是《西游记》和佛教的关系,借用了一下人物和故事梗概而已,情节已经不痛不痒。

    Cherry:沒下限,沒节操,好欢乐,反社会现状,不錯。

    素手纤纤:针砭时弊,风趣犀利。

    番茄太妹:哥们演太卖力太给力了……意大利剧本被国产化得相当到位。

    Yizhan:剧场布置得很有特色,小剧场看得很有氛围,茶馆的那段穿插很有意思,慢动作和回放的那段很精彩,与时俱进的吐槽很给力,迟到了没看到开头非常遗憾。

    我不是完美小孩:有批判,有搞笑,有吐槽,有自黑,虽然故事性不强,不过喜欢其丰富多彩的舞台表现形式,尤其是吉他演唱那段。

    以上选取的这些评价,短则两个字,多则六七十字,或谈论导演、演员,或评价风格、主题,虽有些失于粗浅、笼统,但不能说全无价值。

    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评点传统堪称世界批评的独特案例,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点提供了古典戏剧阅读的经典范例,其中综合了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理论阐释等功能,微剧评在这一点上有与之相通之处。这种看似片断的、零散的、不完整的特征却易于传播。“碎片化的信息,是对大众媒体垄断带来的信息不平衡状态的一种补充。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参照、相互校正的可能。虽然每个网民只是提供一些零散的‘碎片’,但是,当关键的碎片拼贴在一起时,当它们与专业媒体所提供的图景组合在一起时,最终呈现出来的景象,会比仅仅由专业媒体所描绘的景象,要更为丰富、立体、真实。”

    2.重评价,轻阐释

    布罗凯特将戏剧批评的目的归纳为三种:阐释、欣赏与评价。欣赏性的批评,“他的主要动机在于让别人也感觉到该剧的力量,他可以描述他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反应,进而尝试激起读者相同的反应。他可以分析该剧的绝妙结构、角色塑造、氛围,以及其他。”在传统的剧评中,常常是三者兼顾。依托于社交媒体的微剧评则不然,往往是评价大于阐释、欣赏,这当然与篇幅及网站预设的规定项目,提供的服务有关,但也暴露出网络剧评的特征,它一开始便放弃了高屋建瓴的姿态,以直抒胸臆的精神随性而为。

    纸媒上的剧评,常常因为碍于面子,只说好不说坏,束缚了观点的表达,导致戏剧评论多泛泛而谈,缺乏犀利独到的观点。豆瓣用户的匿名性,带来了自由的话语权,使得评论相对客观,也保证了评论的质量。

    目前豆瓣的王牌功能还是书评、影评、乐评,创始人杨勃在谈到书评的特点时讲道:“豆瓣虽然有大量的评论不是特别工整,也不一定是说得非常精品或者深入,但是它的叙述的方式很简单的,比如说‘这本书烂透了’,就是很简单,但是对别的用户是有效的。对他来说,比他看一个一千字的非常深入的东西要有效得多。因为多数人看书,他只有一个决定,我知道这本书了,我要不要看他,只要做出决定就好了,这是豆瓣上面书评的第一个草根特征。”的确,对网民来说,他们不需要长篇大论,只需要一句评价,这就是互联网文化。这样的一句话,有时却具有极大的力量,孟京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看微博有人说‘老孟这两年质量有些下降’,咣当,我就想了一想,是吗?仔细再一想我就说,哥们儿还可以,那可没下降,还有好多能量没发挥呢!”

    长微博的推出解决了微博在表达深度上的缺陷,社交媒体也在不断突破自身局限。可以展望,微剧评也会迈过这一道坎。

    3.有互动,多驳杂

    微剧评的另外一个特征是互动性,比如微博,具有回复、转发、评论功能,豆瓣每篇评论下面都设置了回复,一篇受到关注的评论,普遍会有若干个回复,有附和,有争论,而其他用户看完一篇评论以后,可以投票对我“有用”或者“没用”,这与传统剧评的“商榷”之类周期相比要快捷得多。

    微剧评的基因是草根性的,任何人都可以来写,当然也带来了内容的芜杂。在豆瓣上,对孟京辉《蝴蝶变形记》的短评共52条,毁誉参半,但值得注意的是发帖者的戏剧修养良莠不齐,有些评论甚至与戏剧本身关系不大。

    V!lka:孟京辉的戏,看过犀牛,空花,橘子,无政府。但蝴蝶变形记真的是唯一一部让我数次看表的作品。因为形式先锋了?所以内核如此单薄?一开场就申明这是多么年轻与热烈,但年轻狂躁不代表Fwords,sex和毫无笑点的笑话。演员都是熟面孔真投入,但全剧基本只有一种作料,盐,且放多了。除了重口,空泛乏味。

    转圈的猫:完全不记得讲什么事儿了对孟京辉唾弃的开始。

    那个叫小达的:时隔一年,我记得我盘腿坐在最后一排,还记得绿茶杏仁儿DQ、红色丁字裤、和小兔子的短信以及,黑暗中抹掉的眼泪。

    十個雪碧:呵呵。

    契:《老妇还乡》的先锋实验版,整个舞台简洁又不失创意,假定性概念运用的很讨巧。

    阿之:三俗!

    落棋:重口味吧。

    一尾小魚:拧巴。

    小满:看不懂20分钟后我睡着了。

    闲人:瞎搞,糟蹋迪伦马特的本子。孟京辉还是适合情节量低一点的本子,他能耍得开。

    fight for you:此时的孟京辉已然能毁掉迪伦马特了。

    Suin:本身很喜欢这个故事,但表演方式太别扭了,整体呈现出极度诡异和违和感……另,黄湘丽的喜剧感太强了,自从看了她在《恋爱的犀牛》中的演的红红还是丽丽的,一看见她就想笑,出戏是分分秒秒都在发生的事……TOT。

    丛林飞天小猎手:老孟别装逼,再装就春天了。

    Exile:只是因为小七说的性感裤衩跟KIDO去的,两个人都睡着了。

    日光倾城:完美的话剧,不完美的约会。

    烂熟于心:真的很不喜欢这种风格,貌似只演过一轮就再没演过,估计导演自己也觉得不咋,舞台上的脏话和吸烟用多了就没意思了。为了先锋而先锋十万嬉皮:一堆人一起去蜂巢看的挺糙的。

    嗜睡症:我无法遏制对它难看的厌恶。

    阿·尼柯尔指出:“真正的戏剧评论必须依靠丰富的知识作为评论的基础。他不仅要有戏剧史方面的知识,而且也要剧院史方面的知识。”如果说,传统剧评的审美判断更多的是由评论者的专业人士身份决定,微剧评的价值观更多地由发帖人的草根身份决定。草根化的微剧评显然已经颠覆了这一切戒律,正如网民身份的多样化,评点也最大限度体现着丰富性,传统戏剧批评后面站着一个批评家,现在是一群,他们在公民媒体上演绎着众声喧哗的景观。

    三、大数据时代与微剧评的未来

    到2010年底,Facebook就已取代Google成为访问最多的网站,“由于超过5亿用户可以更新他们的公开状态,让他们的朋友即时了解他们的所做所想,就像发邮件一样以最流行的方式相互交换更长的消息,参与实时交谈,组织、分享他们的照片,表明地理位置”,而豆瓣也拥有固定用户700万,还有许多用户上豆瓣只为看别人的评论,或者是排行榜,而从来没有参与。

    毫无疑问,社交媒体在扩大戏剧影响、增强互动性以及加强戏剧团体与观众之间的双向交流等方面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戏剧界对与社交网络互动作用的认识明显不足,如何运用、放大影响、研究分析,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富有草根精神的微剧评正在建立戏剧批评的新秩序,也在呈现全新的舞台艺术的互动与反馈机制。观众是戏剧经验的一部分,“在一种扩展生命和艺术的共同体验中,戏剧和它的观众应该是一对相互配得上的伙伴”,戏剧生产者从社交媒体的评论中,可以得到更及时、真实的回应,必将影响创作主体的选择,并有效利用这个平台,挖掘、分析数据,进行剧本、导演、演员遴选,包括商业推广,而观众从中获得信息和指南,作为是否观看演出的参考,这将是一个新的戏剧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