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玉盘珍馐值万钱——宫廷饮食 > 第三节 独具一格的饮食风俗

第三节 独具一格的饮食风俗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玉盘珍馐值万钱——宫廷饮食 !

    唐朝数百年的历史发展,在饮食方面形成了许多独具一格的习俗、规范和风尚,成为唐代皇宫廷饮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唐代皇帝于每年三月三日上已节这天要在长安的曲江园林大宴群臣,并成为一种制度,即称为上已节曲江游宴。其俗连绵不下百年,尤以开元、天宝年间最盛,这是唐代皇室规模最大的游宴活动,也是古代祓楔风俗的演变和发展。

    唐代长安的曲江园林,位于今西安城东南六公里的曲江村,早在秦汉时,这里就是上林苑中的“宜春苑”、“宜春宫”之所在,因有曲折多姿的水域,故名曲江。隋初此地又被营造为皇家御园,名“芙蓉园”。初唐时,皇帝常在这里赐宴百僚。唐玄宗开元初年,对曲江园林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在池南建造了专供皇帝、后妃登临观赏的“紫云楼”,在池边建造了“彩霞亭”,池西边新辟了杏园,池周增植了以柳为主的各种风景树木和奇花异草,池中备有彩绘的画船。皇亲国戚们又在这里建造了许多私人的楼台亭榭。曲江池变成了碧波荡漾,柳荫四合,花木环绕,宫室楼台星罗棋布的园林,是京城长安风光最美的游赏野宴场所。每年上已、重阳两个节日,唐玄宗都要在这里大宴群臣,尤以上已节为最热闹。

    唐玄宗时,上已节在曲江池举行的宴会可分为两类,据王明德、王子辉《中国古代饮食》一书介绍:一是皇帝赐群臣宴。参加这类宴会的人,上自宰相、皇亲国戚,下至长安、万年两县县令。就是说,凡在京城的所有文武官员都有资格参加,而且允许他们随带妻、妾、儿、女前来。另一类为民间自费游园野宴。唐玄宗为显示太平盛世、官民同乐,特允许城中士、庶、僧、道等于此日来曲江游玩并饮宴娱乐。因此,这一天的曲江园林,万众云集,宴席遍地,盛况空前。

    这一天文武百官的酒宴,虽然都称为皇帝赐宴,但因人数逾万,宴席不在一起,也不全由宫廷操办。皇帝、皇妃及其少数至亲要臣的筵席,设在“紫云楼”上。这里居高临下,可以一面饮宴,一面俯瞻曲江全景。宰相和翰林学士们的筵席,皇帝特许设在彩船之上,可以一边饮酒赋诗,一边泛舟观赏湖光水色。其他各级官员的筵席,分别设在曲江池周围的楼台、亭阁或临时搭盖的锦绣帐幕里。皇帝在紫云楼上所设的酒宴,由御厨制办。杜甫《丽人行》一诗正是对此日唐玄宗与杨氏兄妹奢华筵席的真实写照:

    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犀著厌饫久未下,弯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鞍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诗中的“紫驼之峰”指当时最为讲究的“驼峰炙”,“素鳞”指最名贵的鱼脍之类的菜肴。其它官员的酒馔,由京兆府代替朝廷承办,虽不及皇帝筵席昂贵,但也力求海陆杂陈,集京城名馔佳肴之精华。由此可见,曲江宴会规模之大、景况之盛、耗资之巨,在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所以史称“倾动皇州”。

    安史之乱后,上已节的曲江宴日益冷落,唐德宗贞元年间还间或举行,以后由于多次战乱,国势日衰,到唐穆宗、唐敬宗时,这里的楼台殿阁十之**已不复存在。

    每年春天进士发榜后也要在曲江举行宴集,这始于唐中宗神龙年间,一直延续到唐僖宗乾府年间,历时一百七十多年,是唐代历时最长的游宴,参加者不仅是几十名新进士,也是长安的一种大型游宴,有时皇帝也携带皇妃们登紫云楼(曲江池南)前去助兴,观赏游宴盛况。

    新进士曲江宴会上的食品,樱桃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因为唐代从帝王、后妃到士大夫都喜食樱桃,京兆府的樱桃被列入税赋之一。同时,曲江宴时正值暮春,京城樱桃刚熟,成为尝新食品。因此文献上又把这种宴会称为“樱桃宴”。有时皇帝还特命御厨制作一些精美食品送到宴席上赐给新进士们品尝。如唐昭宗、僖宗都曾将御食“红绫饼餤”赐给新进士每人一个。这种新进士曲江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状况,其中这些新进士留下的大量诗篇,也成为我国文化宝库的珍品。

    生辰日祝寿在唐代十分受人重视,从皇帝到百姓对此日都很讲究。据《旧唐书·玄宗纪》载,开元十七年,唐玄宗把他的生日(八月五日)称为千秋节。每年秋天,他都要大宴百官于兴庆宫花萼相辉楼,并令全国各州郡都饮酒宴乐,休假三日。一般平民虽无条件举办宴会,但每逢生辰都要吃相应的食物表示祝寿,而长命面是唐代人们生日必吃的食品。《猗觉寮杂记》说:“唐人生日多俱汤饼,世所谓长命面者也。”汤饼即是汤煮面条。唐代皇室中也有此俗,《新唐书·后妃传》中说:“元宗皇后王氏,始以爱驰不自安,承间泣曰:‘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帝悯然改容。阿忠,后呼其父仁皎云。”生日吃长命面,表示祝贺长寿,这一风俗至今在我国许多地区还在流行。今日关中地区切得细而又长的臊子面,为唐皇室长命面演变而来。

    唐代宫廷的节日时令饮食风俗,更是丰富多彩。

    唐代宫廷守岁的风俗十分盛行,据《南部新书》记载,岁除之日,太常领属官乐吏、并护童侲子千人入内宫,晚上寝殿前进傩舞,同时“燃巨烛,燎沉檀,荧煌如昼。”皇帝王妃公主都来观看,然后大摆酒宴,侍臣应制作诗,歌舞升平,极尽豪华奢侈。

    唐朝宫廷元旦朝会不仅沿袭旧俗,而且由于天下一统,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元旦朝会之俗自然成了旷代之举。元旦之日,唐皇不仅要受汉族百官朝贺,而且来自远方少数民族和附属国的首领及使臣也来奉礼恭贺,以至于驰道冠盖相望,羽旄飞驰;朝堂大殿筵席纷陈,钟鼓喧天,丝竹震耳。

    唐皇室在这一天还喜饮椒柏酒,据《唐诗纪事》载,景龙四年(710年),唐睿宗曾在此日赐群臣柏叶。李义《元日恩赐柏叶应制诗》云:

    劲节凌冬劲,芳心待岁芳。

    能令人益寿,非止麝含香。

    武平一的《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诗云:

    绿叶迎春绿,寒枝历岁寒。

    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

    这些柏叶应制诗,内容基本上是称颂柏叶长青,经霜耐寒,芳香宜人,益寿延年,藉以祝贺呈帝新年。

    唐代皇室的元宵节也十分热闹。据《清异录》记载,这一天皇帝与庶民要吃“油画明珠”,其制法已不可详考。晚上观灯时,照例要大摆宴席。《新唐书·严挺之传》记载: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太上皇唐睿宗燃千灯,弛门禁,大酺御宴,在安福门观灯“昼夜不息,阅月未止。”

    唐德宗时,根据宰相李泌的提议,把二月初一定为中和节,唐皇颁诏让全国执行。这一天,皇帝要给在京的大臣赐宴,各地方官员在当地也要宴请属官,并且还要饮“宜春酒”。

    中和节饮宜春酒的活动,是从唐贞元五年开始的,唐德宗在这年二月一日在曲江园林与在长安的大臣们饮宴赋诗,他的《中和节赐群宴赋七韵》诗,表白了他创设这个节日的心意,其诗云:

    东风变梅柳,万夤生春光。

    中和纪月令,方与天地长。

    耽乐岂予尚,懿兹时辰良。

    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

    其实,这天饮的“宜春酒”,并不是一种特殊的酒,只不过是在二月初一这天,饮宴时喝的酒统称“宜春酒”。

    中和节这种由皇帝颁诏设立的节日,寿命也不长,实行了几十年后,就没有推行下去了。

    中秋节成为节日,也在隋唐之时。因为根据我国目前最早的岁时专著《荆楚岁时记》来看,至少在南北朝时还没有“中秋节”的概念。中秋节这天,唐皇室成员都照例要登楼饮酒赏月,食月饼,但月饼一词却见于宋代。

    隋唐时期,端午节的风俗形式都继承了前朝,特别是在皇室宫廷中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往往要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这时宫廷御厨更是忙碌,“厨人尝散热之馔,酒正行逃暑之饮。庖捐恶鸟(枭羹)、俎献肥龟、新筒裹练、香芦角黍……罩洽风味。”本来端午节正值仲夏酷暑将临之时,而宫廷殿阁里却无丝毫暑气,树深荫浓,凉风习习,面对美味佳肴,这些王公大臣,怎能不沉醉?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古老的食俗,唐代以前的粽子品种极为单调,而到唐代,粽子已是皇室中的美味食品了,且技艺更加精细,粽子的品种也多起来。当时宫廷有一种九子粽,是将九个小粽相串而成,唐玄宗食后曰:“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唐玄宗时皇室过端午节的娱乐活动也是别出心裁。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置于盘中,再制作纤巧的小角弓,箭射盘中的粉团,射中者得食之。因为粉团滑腻又小,颇难射中。这本是皇宫中的游戏,后来传遍长安都城,射粉团、食粉团成了端午节的一种风俗。

    汉代重阳节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的风俗到隋唐之际,变化不大。每逢重阳节,唐代皇室显贵都要游幸登高,曲江饮宴赋诗几乎成为定制,并且要赏菊吃糕,饮菊花酒。因“糕”与“高”同音,唐人相信“百事皆高”之说,所以重阳节登高之时吃糕,象征步步登高。独具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