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玉盘珍馐值万钱——宫廷饮食 !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有关宫廷饮食的文献,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文字记录的,一类是有文字记录的。
无文字记录的古代饮食文献,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遗物,一种是口头传说和宫廷饮食习惯。本篇着重介绍古代宫廷饮食生活中留下的各种遗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不仅创造了可供皇帝享乐的饮食,而且还创造了反映皇帝饮食生活的各种艺术品,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文化艺术品,观察到宫廷饮食是如何发展,以及古人为宫廷饮食而作的种种努力,这对我们复原古代皇室的饮食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商、周王室饮食器及其纹饰大约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目前保存的商周王室和贵族使用的青铜器,光是铸有铭文的就有上万件,不铸铭文的青铜器,无疑要多得多,这其中又以饮食器为主。食器有鼎、鬲、甗、簋、簠、盨等,酒器有爵、觚、斝、尊、壶、卣、罍等。
西周王室的青铜饮食器与商代王室的是有明显继承关系的,但两者又各有其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商代王室青铜器中以酒器的门类最为丰富,西周王室则着重于发展饪食器。
根据墓葬发掘的材料,商代最简单的青铜酒器是以爵、觚、斝合成一组。爵是三足有流的酒杯,觚是容酒器,斝是灌酒器。在这个基础上扩大和发展,又增添了盉、尊、卣、壶、罍等中型和大型的饮器和容酒器。此外,更高级的容酒器还有方彝、兕觥、牺尊等。
这些五花八门青铜酒器的存在,是需要以大量粮食消耗为前提的。它反映了商代农业生产比前代有了较大的发展,王族们剥削和榨取到的粮食越来越多,因而能够大量地酿造各种酒类。另外,酒器品种和数量之多的情况表明,商代奴隶主贵族上上下下沉缅于酒的情形确实存在。这些豪华青铜器中酌享的美酒,都是用奴隶们的劳动和智慧酿制而成的。
周代王室的饮食习惯与殷代王室略有不同。周代初年时,王室酒器大为减少。在取得王位以前,周贵族也没有大量饮酒的风俗。周武王伐商,历数商纣王的罪状,酗酒便是其中之一。以此作为鉴戒,颁布《酒诰》,严禁周人酗酒。这就是周代初年王室中青铜酒器大为减少的原因。
青铜酒器的比例大为减少,食器的数量就相应增加。西周王室青铜食器的主体是鼎、鬲、甗、簋、盨、簠。
周代王族列鼎而食,所谓列鼎,是指大小相次成单数排列的盛放各种肉食的鼎。贵族等级愈高,使用的鼎愈多,他能享受到肉食类的品种也愈多。据记载,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宗周王室的礼数也与此相仿。
西周列鼎制度的存在也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宝鸡茹家庄强(渔)伯之妾的墓中,发现了五件一组的列鼎。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发掘的情况,按墓的等级不同,随葬的青铜鼎有七件、五件和三件之分。这种青铜列鼎的陪葬制度,所反映的还是西周以来统治阶级各个等级在饮食上的差别。
青铜簋是王室盛饭食的器物,它的使用和鼎不同之处是以偶数组合。据记载,天子用八簋,诸侯六簋,大夫四簋,士二簋。传世青铜簋,也以偶数为多。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墓葬中,随葬的青铜簋有六器、四器和二器之别,与记载的情况相符。这些都是王室贵族饮食差别的明证。
周代减少酒器的铸造,并不是要禁绝王室贵族们饮酒,不过是要有节制而已。西周中晚期的青铜酒器主要是壶和务盉。一组青铜饮食器中,通常要配一对方壶和圆壶。盉是调酒味的器,主要是用以盛水调和酒的浓度。但是,终周之世,青铜酒器的铸造工艺水平和数量从未达到商代的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周代王室使用的青铜鼎上,常装饰有一种名为饕餮(tao tie滔铁)纹。它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这种纹饰,是宋朝人根据《吕氏春秋》而定名为饕餮纹的。《吕氏春秋·先识览》说:“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左传·文公十八年》亦曰:“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谓之饕餮。”这些古代神话传说都说明饕餮是非常贪吃的。周人在青铜饮食器上装饰饕餮纹是有深意的,它主要告诫权贵们不可贪于饮食,贪吃必将害己。
商、周王室青铜饮食器上的纹饰内容,绝大多数都与当时王室的饮食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有些是王室贵族们常吃的动物,如鱼、龟、羊、牛、鸟等。到了东周,青铜饮食器上的纹饰描写现实生活的题材出现了。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的战国早期出土的宴乐攻战纹壶就是如此,这上面有宴乐、采集、狩猎等场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贵族们的生活情景和饮食状况,这些贵族们的饮食生活实际上也是王室饮食生活的一个缩影。
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
汉代的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中一些场面直接描绘了当时统治者钟鸣鼎实的宴饮情景,使我们得以窥见汉代皇室饮食状况。
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中有关汉代帝王的部分,可以发现,大的宴飨活动连年不断,逢年过节要宴飨,祭祀宗庙要宴飨,为出征的有功将士庆功要宴飨,巡视郡国、慰问当地的官吏要宴飨,回到老家会见“故老”要宴飨,接见外宾要宴飨,还不时在朝廷大宴群臣。上行下效,各级大小官吏、贵族世家、豪强地主、富豪大贾动辄大摆酒筵,迎来送往,媚上骄下,宴请宾客和皇亲国戚,借以拉拢关系,沽名钓誉,形成了一股很坏的社会风气,汉代画像石也印证了这一事实。
在河南省密县打虎亭一号汉墓出土的《饮宴图》上,宴会大厅上帷幔高垂,富丽堂皇。主人端坐在方形大帐内,其前设一长方形大案,案上有一大托盘,托盘内放满杯盘。主人席位的两侧各有一列宾客席,已有三位客人就坐,画面的右侧有四位侍者。这幅图表现的仅是宴会之一角,整个宴会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1967年,山东诸城前凉台西村出土的一座东汉贵族的大型墓葬,其中有一块为《庖厨图》的画像石。此石以阴线刻画出的庖厨场面,可称为迄今所见反映汉代贵族饮食生活的最直接最生动的作品。
这幅画像石高一点五二米,宽零点七六米。描绘了一套前后连贯的烹饪制作过程的庞大场面,图中刻绘人物四十三个,个个忙碌,各有所事。从上到下有六七个层次,概括了原料储备,猪、羊、牛的宰杀,鸡、鱼、鹅、鸭的加工处理,包括汲井水、洗涤、蒸煮、酿造、烤炙等等,分工明确,动作熟练,栩栩如生,是烹饪操作的真实写照。如表现进行烹饪活动的烤肉串,有四人都跪在长方形炭烤炉旁,一人串肉,一人右手翻动肉串,左手搧动扇子,炉上架着正在烤炙的五串肉,二人等待将烤好的肉取走送往宴席上去。在图的最上方是在厨房檐下设铁钩,悬挂着各种肉类原料,自左至右有:牛腱、牛胁肉、猪肘子、猪胁肉、猪头、牛百叶、兔、小鱼串、大鱼、雀、鳖。这些原料,大多是干腊制品,是置阴凉处风干而成的半成品食物。从这幅内容丰富的画像石上,可以看出汉代皇室贵族们大宴宾客的情形,这种绘画比文字记录,更形象、更有价值。
画像砖是汉墓里出土的一种珍贵艺术品,它的位置往往嵌在墓室的壁上,一方面是墓室结构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是一种艺术装饰品。由于画像砖大多是从皇室富豪的墓穴里出土的,所以内容也多半是记录墓主人的生活情况,它真实地反映了汉代皇室贵族的奢侈生活。
现藏于成都博物馆的一幅名为《宴乐》的画像砖上,一人长袖起舞,其左一头上戴冠的人,正击鼓为之伴奏。左上方坐二人,其中一人正操琴弹弦。左上方一男一女,席地而坐,正在观察。中间有两几、一奁、一盂。奁、盂上都有勺,这是一幅贵族饮食宴乐生活的写照。左太冲《蜀都赋》云:“金罍中坐,肴鬲四陈。觞以清醴……巴姬弹弦,汉女击节。纤长袖而屡舞,翩跹跹衣裔裔。”正是这幅图的生动反映。
由上可见,汉代的画像砖石,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我们了解汉代皇室饮食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料。
古代绘画作品
中国画有悠久的历史,根据史书的记载,中国在春秋时期已有绘画艺术,中国画不仅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而且也有着丰富的表现内容,许多绘画,都直接而生动地反映了皇室和贵族们的饮食生活。
例如《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画家顾阂中创作的,代表着中国古代人物画杰出成就的重要作品。它描绘了南唐朝廷重臣韩熙载尽情声色的夜宴生活,韩熙载坐在床上,案桌上置满了酒菜。饮食器具均为青瓷,为当时有名的越窑生产,越窑专门烧造供奉宫廷之器,庶民不得使用,故称“秘色”瓷。清人对此评论说:“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该图中所绘的执壶和带托的酒杯,都是五代宫廷使用的典型器具,它的釉色以黄为主,滋润有光,呈半透明状,但青釉也占有一定的比重。该图使我们了解到唐宋时期宫廷饮食器具发展的水平。
现在可以见到的反映帝王饮食生活的绘画作品中,以反映清代皇室的饮食生活的最多。如雍正帝《行乐图》。
此图为清宫廷画家绘。画面色彩鲜艳,布局和谐。描绘在春暖花开之际,雍正帝及众皇子等人游乐于花园,正准备摆膳的情景。右边山石上放着盛食品用的提盒、捧盒、果盒、执壶、酒杯、茶壶及碗等。
又如《太和殿筵宴图》。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现存建筑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建在高约两米的汉白玉石台基上。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高约三十五米、宽约六十三米、面积二千三百七十七平方米。殿内有沥沥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富丽堂皇。明清两代皇帝的重大典礼和宴会都在此举行。殿中的金漆雕龙“宝座”是封建皇权的象征。此图就是清代皇帝宴请群臣的一个盛大国宴的场景。
《乾清宫家宴》(局部),内容是乾隆帝为其母亲崇庆太后做寿的全部活动。图中宝座上坐的是崇庆太后,前面捧杯的是乾隆帝,筵桌上摆满各色点心,殿外帐内桌上还摆着酒水。
再如光绪帝《大婚宴》中的纳采宴。
此图画的是在皇后家四合院内搭起的彩棚下,宴请皇后之父的场面,摆了近百席,席上佳肴陈列,反映了清代皇家成婚时宴客的习俗。
以上几幅图,可以说是清代皇帝饮膳生活的真实记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