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最彻底的家庭教育方法:《弟子规》里的教育智慧 > 第一节 教孩子有智慧地与兄弟姐妹、同学相处,轻财忍言

第一节 教孩子有智慧地与兄弟姐妹、同学相处,轻财忍言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最彻底的家庭教育方法:《弟子规》里的教育智慧 !

    宋朝的一位哲人曾写过一首词:“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这首描述兄弟情谊的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我们不仅要给孩子做出兄友弟恭的好样子,还要教导孩子与兄弟姐妹、同学和睦相处,相互敬爱,不要因财、物而伤了手足之情。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姐妹是同气连枝,是陪伴我们一生走过最长路的亲人。

    在家庭中,除了我们的父母之外,兄弟姐妹就是我们最亲的人了。兄弟姐妹就好像是同一颗大树延伸出来的树枝一样,其实都是一体的。而且,与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往往比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还要长。因为我们与父母的年龄相差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与兄弟姐妹年龄相仿,相处的时间几乎是从小一直到老。

    我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其实,朋友就是兄弟姐妹。

    而且,我们总有一天要离开自己的孩子,而陪伴在孩子身边的只有他的兄弟姐妹。可以说,兄弟姐妹是陪伴孩子一生走过最长路的亲人,正所谓“手足之情,既长且久”。所以,我们一定要教导孩子“兄道友,弟道恭”,让他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让他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兄弟姐妹之间要长爱幼,幼敬长,要相互友爱,相互恭敬。

    “兄道友,弟道恭”中,“道”即相处之道,“友”即友爱,“恭”即恭敬,大概的意思是说,做哥哥(姐姐)的要友爱自己的弟弟(妹妹),这样做才符合为兄(姐)之道;做弟弟(妹妹)的要恭敬自己的哥哥(姐姐),这样做才符合为弟(妹)之道。可以说,“兄道友,弟道恭”就是爱的具体表现。

    “兄道友”中的“友”是一个智慧的符号,就好比是两只手叠在一起,意味着团结的意思。两只手合在一起,力量就大了,正如俗话说的“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团结就是力量”。因此,我们要教导孩子,无论在哪里,都要跟自己的兄弟姐妹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凑,劲往一处使。

    如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应该如何教他们做到兄友弟恭呢?

    今天,绝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又该如何教他做到兄友弟恭呢?其实,无论是多么大的孩子,他都不会离开集体而独立生活,他会跟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相处,也会跟学校的同学、朋友相处,还会跟小区里同龄的孩子相处,等等。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带孩子与同龄人相处,在点点滴滴中传递给他与这些同龄人的相处之道。

    首先,我们要灌输给孩子这样一个观念:只要是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因为,我看到很多这样的现象:当孩子们聚在一起玩的时候,往往没有长幼观念,都是直呼其名,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养成傲慢、目中无人的坏习惯,不利于培养他的恭敬心。

    所以,当我们带孩子与小区的小朋友玩时,要先询问一下其他小朋友的年龄,再与自己的孩子比较,比他年龄大的,我们就要让他叫“哥哥”、“姐姐”;比他年龄小的,我们就要让他叫“弟弟”、“妹妹”。这样一来,我们就在孩子心中种下了“长幼有序”的种子。当孩子进入学校之后,他就会根据这样的方法,把同学的年龄与自己的年龄比较,也就有了“学长”、“学姐”、“学弟”、“学妹”之分。

    然后,我们要教孩子有智慧地与兄弟姐妹相处。我们要时刻提醒孩子,作为哥哥姐姐,要懂得友爱弟弟妹妹,在生活上,要多关心和照顾弟弟妹妹的生活起居;在学习上,要多帮助和辅导弟弟妹妹的功课。作为弟弟妹妹,要懂得恭敬哥哥姐姐,由于他们的经验丰富,要多听他们的安排和指导,而不应蛮横无理地顶撞他们。

    当孩子与兄弟姐妹相处的时候,我们要善于观察他的一举一动,看他有没有做到兄友弟恭。如果做到了,我们则要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让他明白自己的这种行为是对的,他就会做得更好;如果没有做到,我们则要及时提醒他,让他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应该如何去做,但要注意提醒的场合和态度,尽量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孩子,最好是心平气和地在私底下提醒他,不要引起他的反感情绪,而是要让他从内心里接受我们的教诲。

    如果孩子从小懂得了与兄弟姐妹的相处之道,也落实在了日常生活中,他的恭敬心、爱心就会油然而生。那么,无论孩子将来进入哪一个集体,我们都不用为他担心、操心,他一定能与周围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自然也会深得周围人的欢迎和喜爱。所以,从小就教导孩子做到兄友弟恭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我们要教孩子做到兄友弟恭,我们首先要做到兄友弟恭,正如我上面提到的那首词中讲到的“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无论我们是与亲兄弟姐妹相处,还是与朋友、同事相处,都要做到兄友弟恭,这不只是为了给孩子做个好样子,更是做人的根本。

    平日里,我们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没有恭敬、友爱兄弟姐妹,不要与兄弟姐妹斤斤计较,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兄弟姐妹的坏话。相反,我们要恭敬、友爱兄弟姐妹,要多说兄弟姐妹的好话。当我们真正用自己的言行做榜样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自然就会懂得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了。

    当然,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同事、朋友的不好,以免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

    兄弟睦,孝在中

    懂得平等相待,才能兄弟和睦。对父母的孝心也包含在其中。

    兄弟姐妹之间和睦相处,父母内心就会感到宽心,自然很高兴,这就是在尽孝。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经常和兄弟姐妹吵架,总让父母在中间为难,让父母为我们操心,我们还算是孝子吗?前面已经讲到了“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父母希望我们兄弟姐妹之间和睦相处,我们就应该努力做好,让父母满意,这才是孝子应该做的事情。

    《大学》中有一句话:“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就是说,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就能教化全国的人和睦相处。可见,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家庭就能和睦,社会也就和睦了。

    兄弟姐妹和睦是结果,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平等相待,只有平等相待,才能赢得和睦。我认为,这里的平等相待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父母对子女要平等相待。如果父母偏心,喜欢这个孩子,不喜欢那个孩子,那么孩子的内心必然会不平,不平就会产生纠纷。无论是自己的孩子之间,还是孩子与同龄的小朋友之间,我们都要尽量做到平等对待,让他们感受到公平,这样他们的内心就会平衡,自然就会和睦相处了,正所谓“心平气和”。

    其二是兄弟姐妹之间要平等相待。我认为,这是和睦相处的原则之一。比如,在一个集体中,如果某一个人做不到平等相待,喜欢挑拨离间,整个集体就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领导就会为此担心、操心。所以,我们要提醒孩子,无论是谁,都要平等以待,不要因为他人有钱有势就巴结,更不要因为他人没钱没势就瞧不起,正如《弟子规》后面讲到的“勿谄富,勿骄贫”。这样一来,孩子就能与周围人和睦相处了。

    当孩子和兄弟姐妹有摩擦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用这句“兄弟睦,孝在中”提醒孩子,并告诉孩子,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就是在尽孝。然后,我们要教导孩子从自身找原因,让他对照《弟子规》看自己是否做到了兄友弟恭。但凡一个有孝心的孩子,都会马上找到自身的原因,然后请求兄弟姐妹的原谅,与兄弟姐妹和解。

    “睦”,除了兄弟姐妹要和睦之外,还包含了人与人之间要和睦。

    其实,父母最担忧我们的,不是我们能挣多少钱,而是我们的生活是否幸福和乐。所以,在一个家庭中,“睦”是非常重要的。夫妻和睦,才能带给双方的父母安慰,带给子女幸福;兄弟姐妹和睦,才能让父母高兴。推广开来,我们周围所有人都应该和睦相处。

    然而,我发现,如今很多夫妻都闹得不可开交。夫妻不和睦,会给双方父母带来很大的担忧。而且,夫妻两人不和睦,将会带给孩子最大的伤害,使他无法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又谈何教导他“兄弟睦”呢?

    夫妻不和睦,对父母是不孝的表现,对子女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我们做父母的,既然选择了成家,就要把这个家经营好,夫妻两人就要和睦相处,懂得彼此包容、尊重,上孝父母,下教子女。

    而且,我们把家庭经营好,夫妻两人和睦相处,就会给孩子营造一种幸福和乐的家庭氛围。孩子在这样一种家庭氛围中长大,他的身心便是健康、和谐的。在我们和谐相处的影响下,孩子自然就学会了与周围人和睦相处。

    财物轻,怨何生

    与钱财比起来,兄弟姐妹的情谊更重要。

    我们看“财物轻,怨何生”,这个“怨”从哪里来的?从“财物”上面来的,如果我们把钱财和物品看得太重,就会你争我抢,自然就会产生怨。相反,如果我们都把钱财和物品看得轻一些,不要你争我抢,哪里又会产生怨呢?

    当今社会,很多兄弟姐妹在父母百年之后,不是想着和睦相处,让父母在九泉之下安心,而是想尽方法争夺家产,甚至为了家产而大打出手,导致反目成仇,上法庭,打官司,真是让人可悲可叹啊!

    《朱子治家格言》中提到:“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也就是说,一家人切忌打官司,只要打官司,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不吉祥的,会败家,甚至是家破人亡。

    当兄弟姐妹为了家产而争夺的时候,他们就忘记了孝顺父母,忘记了友爱兄弟姐妹。实际上,这是重财轻义的表现。所以,我们要时刻灌输给孩子这样一种思想: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能因为财物而伤害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

    钱财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资源,如何灌输给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呢?

    钱财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我们把一生的奋斗目标定位在钱财上,那么我们一生将会为钱财而到处奔波,就变成了钱财的奴隶,会活得很累、很辛苦。相反,如果我们把钱财看得很轻,具有驾驭钱财的能力,就会避免因为追逐钱财而产生怨恨,就会获得快乐。

    财物轻,怨何生

    古人常把“财”比喻成水,因为水是流动的,而且流动的水能保持清澈、畅通。如果把“财”占为己有,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将来就会发臭。

    那么,把“财”占为己有又有什么意义呢?

    《大学》中讲道:“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当我们把钱财紧紧攥在自己的手里时,就会失去他人的支持;当我们把钱财捐给有需要的人时,我们就能凝聚力量,获得支持,因为我们赢得了人心。有人曾说:“一个人最大的耻辱就是在巨富中死去。”所以,钱财要用到当处,花在该花的地方,千万别死攥在手里。

    在平日里,我们要把正确的金钱观灌输给孩子:金钱不是人们唯一的追求目标,金钱不是万能的,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中要懂得知足,要把多余的钱用到有意义的地方,帮助社会上的人渡过难关。比如,我们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慈善活动,给灾区捐款捐物,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捐书本,等等。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孩子的正确金钱观就形成了,他自然就不会把钱财占为己有。而且,我们根本不需要教孩子不去争抢,他自然就会把钱财看得很轻,那么“怨”自然就无从生起。

    孩子懂得了这些,他又有什么好计较的呢?对于自己的兄弟姐妹,让一些钱财,又能怎样呢?难道还不应该吗?

    推广开来,我们还要引导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财物轻”中的“财物”包括金钱和物品,对于孩子而言,我们更要教他学会与人分享自己的物品。《孟子》中讲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大概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欣赏音乐所获得的快乐,不如和大家一起欣赏音乐快乐。简而言之,就是告诉人们要懂得分享。

    然而,对于如今的独生子女而言,家里的好吃的、好玩的都是他一个人的,他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会慢慢习惯于独占一切,独享的意识和自私的心理就会不断滋生。所以,我们一定要引导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首先,我们要纠正孩子的一种观念:与人分享就意味着失去。我们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分享并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获得。如果你不愿意与人分享,你的快乐就没有人与你分享,你的忧愁就没有人与你分担,他人也不会主动与你分享。如果你愿意主动与人分享,你就会吸引很多的兄弟姐妹,受到他们的欢迎和喜爱,他们也愿意与你分享。

    在平日里,我们应该让孩子走出去,让他在集体中学会与人分享。当孩子与兄弟姐妹、同学、朋友相处时,我们要引导他把自己的玩具、食物、学习用品等物品分享给大家。当孩子把自己的物品分享给大家时,他就能体会到分享所带来的那份快乐。这样,他就能理解分享的意义,使自己成为一个乐于分享的人。

    人最高的理想境界是提升自己的德行,而不是追求物质的享受。

    我们都知道,古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因为古人有家道,有家风,家业的传承是一代接着一代的。历史上有很多传承千年的家道,如“孔子的家族绵延2500多年而不衰,范仲淹的家族绵延1000年而不衰”,足以成为后人称赞的典范。我们还从没有看到过物质富有而没有德行的人可以让家族绵延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而不衰,可以成为后人称赞的典范。

    孔子的家族、范仲淹的家族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是因为他们重视德行教育,教导后代子孙做有德行的人,而不是让后代子孙去追求物质的享受,追求财产的富足。我们要想让自己的家族绵延不衰,就要重视德行的教育,把孝悌的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同时,我们要告诉孩子:一个人最高的理想境界是提升自己的德行,而不是追求那些所谓的物质享受。

    言语忍,忿自泯

    人与人最简便的交流方式是言语,说话的艺术是一门相当高的学问。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离不开言语,而言语也是最简便、使用频率最高的沟通方式之一。前面已经提到了,孔门四科包括: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言语仅次于德行。这足以见得言语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要表达一个意思,甚至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每个人的态度、语气、语调是不一样的。前面提到的“怡吾色,柔吾声”,就是在告诫人们:说话的态度要诚恳,声音要柔和,并且要和颜悦色。如果孩子“怡吾色,柔吾声”地与他人交谈,相信一定会带给他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又怎么会发生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呢?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言语忍,忿自泯”中,“忿”即生气、愤怒,“泯”即消失,整句的意思是说:彼此的言语包容忍让,生气、愤怒自然就会消失了。其实,兄弟姐妹之间的纷争,很多时候都来自于一些琐碎的小事,结果争到最后变成了陌生人,甚至是仇人。相信谁也不愿意走到这样的境地,但是事情摆在面前的时候,心中的怒火就控制不了。

    我们都知道,在沟通的过程中,人们都希望对方多说好话。那么,当我们说话时,就要特别注意,不能因为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就大声呵斥,这样会使矛盾无中生有,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正如《论语》中讲到的“小不忍则乱大谋”,所以言语不可不慎。

    因此,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引导孩子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即使对方做得很过分,言语非常激烈,也要忍一忍,往后退一步,那么彼此的怨恨就不会产生了,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如何教导孩子做到“言语忍”呢?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说话非常柔和、态度很诚恳,对方还好意思冲我们发火吗?但凡一个有修养的人,即使他有一肚子的火气,面对一个态度诚恳、语气柔和的人,也不好意思发泄自己的怒气。我想,这就是我们要教孩子做到“言语忍”的原因之一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教导孩子做到“言语忍”呢?

    首先,我们自己要做到“言语忍”。我们在平日里也都看到了,夫妻之间发生口角的现象非常普遍,可能很少有一辈子没有吵过架的夫妻。其实,大多数的口角都是因为言语不能容忍,结果伤了对方的心。更可怕的是,这一切都被喜欢模仿、没有是非判断能力的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作为父母,我们在家里的言行举止,讲话的态度、语气,都要特别注意。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发生口角,即使真的发生了令人无法忍受的事情,也要克制自己,先忍一忍,然后在私底下解决。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就会学着父母的样子与他人和睦相处,自然就不会有争执。

    其次,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我们都要引导孩子做到“言语忍”。我们要时刻提醒孩子,在与兄弟姐妹、同学、朋友交流时,不能说不礼貌的话、埋怨的话、生气的话,要多说好听的话、鼓励的话、忍让的话。如果他人的话语伤害到了孩子,我们则要劝导孩子,不要以恶言恶语回击,而是先忍一忍,不要指责他人,而是先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说了不好听的话,才引起他人说出伤人的话。然后,我们要引导孩子等对方的情绪平稳之后,找机会交谈一下,请求对方的原谅。

    有句话说:“掌控情绪,才能掌控未来。”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也应该把这句话教给孩子,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掌控自己的未来。

    教子箴言

    一个人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是个大问题。当然,兄弟姐妹包括所有与自己同龄的人。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尊重,做父母的就会安心。兄弟姐妹之间能够看轻财物,就不会为了争夺财物而产生怨恨。兄弟姐妹之间懂得忍让、包容,就不会产生矛盾、冲突。这不仅需要我们以身作则,还需要我们教导孩子在生活中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