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书要有书魂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且拾起一池落花:一位心理学家的感怀 !

    江苏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一套“学前教育新视野”丛书,决定把这本《儿童心理学》列入丛书之中。www.Pinwenba.com根据出版社的要求,我在1999年版本的基础上对全书再作一次修改。

    这本书初版于1986年,第一次修订于1999年,今年适逢出版20周年。在当今这个急流汹涌的信息时代,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著作,能存在20年之久,并在高等院校的讲坛上得到广泛使用,可以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除了出版社的支持、读者的理解之外,著作本身的特点也值得反思。

    一、书要有书魂。无论是学术专著,还是高等学校的教材,都要有个魂,那就是著作者所信奉的指导理论和力图宣传的理念的硬核。本书信奉“儿童不同于成人”和“儿童心理是发展的”的基本观点,所有阐述的理论和介绍的研究成果,都为了证明这一基本观点。只有正确地认识儿童,才能教育儿童、保护儿童和尊重儿童。“尊重儿童,就是尊重人类本身。”这就是本书的魂。所谓尊重儿童,就是尊重儿童的游戏权、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尊重儿童的可教育性、尊重儿童的文化传递作用。尊重儿童是更高层次的热爱、教育和保护儿童。本书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魂,才构成全书的自恰性。

    二、理论体系应该是开放的。人类的知识处于不断的重组之中。心理学也不可能固步自封在一个简单的平台上。更何况,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其研究对象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因而,其理论体系必定是开放的。作为一本学术著作,只有灵活的结构才是稳定的结构。本书采用的纵向体系恰好符合这一原则,十分有利于及时吸收重大科研成果和学科发展趋势,做到适应学科发展和教学实践的需要。

    三、富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理论才能指导实践。皮亚杰说过:“一切良好的心理学都是可以应用的。”本书在阐述儿童心理发展时,十分注重理论的创造性和批判性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例如全书贯穿的“认知、情感、社会化是儿童心理的三大发展维度”、“认知是社会化的前提”和“个性是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成果,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平衡状态”的观点是对儿童心理学理论建设的一点贡献。书中的有些命题是对某些传统命题的改革,如对个性概念的诠释,强调了个性的整体性、开放性和稳定性,弱化了差异性;还有些命题是针对当时学术界的某些不良研究倾向而提出来的,如对独生子女心理的看法;有些评析也是针对当今教育界流传的某些错误观点而发的,如关于大脑细胞的问题、关于智力发展速率的问题等。又如,为了便于学生和广大读者的理解,将发展理论移到全书的最后部分,也是本书的首创,为后来的作者所接受。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社会和文化一贯推崇的学风。但是,如果不敢怀疑,不会分析,不知批判,不能创造,就不能真正掌握理论,更不可能指导实践。

    四、客观面对理论螺旋。心理学理论领域里有许多成对的矛盾概念,如遗传与环境、机械论与机体论、大脑的机能定位与整体功能、质变与量变、发展阶段与连续发展等。关注学术发展的人不难发现,学术研究的重心和理论的关注点有明显的钟摆现象,一段时间学术界或喜欢把人当作机器、或关注环境的作用、或热衷于机能定位、或偏好于质变;过一段时间,另一端的权重加重了,人们或喜欢把人看作机体、或关注遗传的作用、或热衷于整体功能、或偏好于量变。好像每20、30年轮回一次。站在科学哲学的高度,我们可以说,钟摆现象本质上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身的固有规律。科学研究只能局部地认识对象,而从事研究科学的人总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成果和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范围。这正是皮亚杰揭示的认知过程平衡化的表现。本书正是站在这个高度上反映科学的进步和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或面对变化无所适从。

    以上四点,算作对本书的“元认知”,与读者交流心得,也是为了砥砺自己的学术情怀。蒙台梭利说过:“我们只有在儿童身上才能领悟到大自然的雄伟。”当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儿童在成人急功近利的催赶下,童年过得太匆忙,太沉重,太伤神。“其结果造就的必然是儿童变为成人后的失落以及父母变成老年后的悔恨。如果再不大声疾呼以引起重视,心理的问题将不可避免地演变成社会的问题。”我们衷心地希望大家都来学点儿童心理学,多给儿童一些人文关怀和科学态度,千万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

    在这次修改过程中,武建芬博士参加了关于心理理论一节的撰写,邵晓红女士承担了繁重的技术性工作。对于她们的诚挚帮助,在此专诚致谢!

    最后,我要借此机会,对我的导师左任侠教授、李丹教授以及我的同事葛沚云教授表达我的悼念之情。在我的人生道路和学术生涯中,他们是我心中不灭的神灯。

    2006年5月

    附1前言

    这本书是我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基础上编写的。人类心理的机能作用,在于认知、调节和交往三个方面。本书根据这三个机能作用,以广义的认知发展为主线,分别从儿童的心理过程、情感和社会化的发展方面阐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综合过程。

    儿童不同于成人。本书以丰富的实验资料和有关学术流派的观点,阐述了儿童心理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不仅影响着儿童心理学学科本身,而且对普通心理学和认识论也具有深刻的意义。儿童心理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生物的、种族的、认识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任何一门科学中寻求单一的统一的解释,只能证明是一种幻想。”查普林等:《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下册,第360页。儿童心理学也是这样,企图运用封闭的形式来阐述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不可能成功的。为了广采百家之长,本书介绍了国内外心理学家的有关研究和心理发展的主要学说观点,并力图以唯物辩证法对它们加以分析和评价。

    本书采用纵向体系编写,即在承认心理发展的统一性的前提下着重说明儿童各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一点,与国内目前出版的大多数注重研究年龄特征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有所不同。这种体系有利于读者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便于有志于从事心理科学研究的同志学习科研方法和确定研究课题。这一指导思想师承于我的母校——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因此,成书之际,我首先应该感谢我的母校,尤其感谢我的导师左任侠教授和李丹教授,感谢他们多年来对我的悉心指导和关怀!

    在编写的过程中,参阅了有关文献和专著,凡被直接引用的材料,一般都注明了出处。在此,谨向这些原著者们表示衷心的谢意!至于书中的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提出批评和建议。

    我系的鲁洁教授对本书予以极大的关注和支持,葛沚云老师为本书的定稿做了大量的技术性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1986年于南京师范大学

    附2修订版前言

    本书自1986年问世以来,深得心理学界的好评,我倍感殊荣的有三:一是导师左任侠教授于1988年2月专函鼓励,称赞本书“取材精当,毋庸词费”;二是1989年,当我结束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从洛杉矶的加州大学回到南京师范大学不久,即获悉本书荣获光明日报社等16个单位的“全国首届优秀教育理论著作奖”;三是13年来,本书历经多次印刷,社会仍有较高需求。此次应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要求,对1986年第一版作一修订,以便更好地适应发展心理学学科发展和儿童心理学教学实践的需要。

    修订后的本书在体系上更加突出了认知、情感、社会化三大发展维度,并把个性(人格)作为个体心理发展的最高平衡状态单独列出,从理论上概括了个性的特征,突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线索,便于读者认识儿童心理的发展。

    个体社会化是我多年来从事的研究方向。我与课题组的同仁们曾把多年的研究成果写成《儿童社会化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于1995年荣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本次修订中我对儿童社会化一章作了加强。

    本书虽为纵向体系,以阐述个体心理的发展为主线,但为了增强适应性,使心理学专业、教育学专业和学前教育学专业都能普遍适用,我在取材上适当照顾到各年龄阶段的特点。

    发展心理学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学术领域,每年的学术成果层出不穷,一本书很难紧追不舍,而只企求通过本书的介绍为读者构建起儿童心理学核心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儿童观,了解儿童,尊重儿童。1984年元月,我曾对当时的学生们说:“我衷心地希望这本教材成为大家探索的拐杖,而不要变成枷锁,尽管拐杖和枷锁都是用同一材料制成的;我衷心地希望这本教材只当作拐杖而不要误作为座椅。它支撑着同学们继续前进,帮助大家开拓,而不要满足于现状,坐享其成。”今天,当我作为一名儿童心理学教授环视当今的学科发展、回眸自己的学术历程时,我更坚定地说,我的初衷不变。

    1999年6月于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