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食香满园:厨娘巧种田 !
“娘,我说了二嫂家不会让我来了,你偏让我来!你看吧,这可不是我胡说!”顾明兰的客气话一落,朱梅春很生气的冲着门外喊了起来。
这女孩子是怎么说话的呢?怎么说是不会让她来?明明是她自己跑了,这母女俩到底是想做什么?
看到一直站在院门外的朱孙氏,众人看向朱梅春的眼光中充满了轻视。
朱孙氏一脸尴尬的走了进来:“哟,二侄媳妇,你们这是准备出门呐?”
顾明兰不想因为这两母女耽误时间,今天她想多采点桑叶,明天想去采茶呢,现在正是采茶的季节,她采桑叶的时候发现山上有不少的野茶树。于是她假假的客气:“大伯娘来镇上了?这可真是难得。你还是第一次来我这里呢,是让梅春带路的吧?小姑在家呢,你进去喝杯茶啊,我就不陪了,我得陪衙门里两位姑姑上山采桑叶去。”
“哎,二侄媳妇…”看着顾明兰直接走人,朱孙氏急了。
对种样不知道看脸色的母女,顾明兰有点烦了:“大伯娘,你有什么急事?要是没急事,那我得走了,要是让两位姑姑等久了,可得吃罪了。”
衙门里的姑姑?
朱孙氏看着两位头面都包得紧紧的女人满脸疑问:这两个女人是衙门派来的?衙门派这两个女人跑自己侄子家来做什么?
可惜,朱孙氏不敢问。
“那样啊,能不能让梅春再来帮你啊?”
顾明兰一脸无奈:“现在家中的事我已做不得主了,大伯娘也知道我们是来帮王大人干活的,要不要请人,我已经没这权利了。大伯娘,不陪了啊。”
朱孙氏虽然还想再拖住顾明兰,当她发现那个包了头的女人回头一脸不悦的看着她时,只得讪讪的松了手。
朱孙氏怎么都想不明白,这侄子家怎么会来衙门的女人。
再说,她还未听过衙门有女人呢!
朱孙氏直问朱阿秀:“秀儿,这老二家怎么跑出两个衙门里的女人来了?她们这是在做什么大事?”
自己这大嫂是个什么样的人,朱阿秀可清楚得很。
要是侄儿家养蚕的事让她知道了,她非得嚷着全镇人都知道不可。让别人知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她一定会厚着脸皮掺和进来,分了银子还会不满意。
朱阿秀淡淡的笑笑:“大嫂,衙门里有女人我也才知道,听说是什么宫里出来的姑姑,专门配给衙门教礼仪啥的。她们来这里,那可是有大事的,不是跑来玩的。”
“大事?”朱孙氏皱着眉头问:“啥大事啊?就两个女人能做什么大事?不可能吧?”
朱阿秀依旧笑笑说:“那个正清侄儿去年不是学着种了两季水稻么?今年这王大人非得还让他帮着种第二季不可,正清侄儿又不认得几个字,想要把这种水稻的法子写下来,他也没这本事啊?这是县衙门的两个婆子,她们都是认字的人,是王大人让她们过来帮忙呢。”
“不是说那种子是从南蛮国来的么?而且二侄子还说那种子成本挺贵,种两季折算好成本后,也没有多少划头,他这又从哪来的种子?”朱孙氏半信半疑。
朱阿秀一脸难为情:“大嫂,是不是小妹没说清么?这种子就是去年正清侄儿种的那些谷子,王大人就是想试试,就用去年的谷子当种子,县太爷想看看这双季稻是否还种得出来。这不,用的地都是公家的地,这是怕万一没有收成呢。”
原来是这样。
“那她们上山去做什么?”
朱阿秀真有点烦这朱孙氏打破沙窝问到底的性子,她含糊的说:“说是天天在太阳下晒,人容易起火,今天大伙儿去山上摘点桑叶回来晒着当凉茶喝呢。”
想起去年顾明兰在朱家村种桑树晒草药之事,不懂草药的朱孙氏只得暂且相信了:“她们还真吃得闲。”
“嘿嘿嘿,是呀,大嫂,现在正清侄儿这不忙呢。二丫平常帮着做些杂活,也只管饭不管工钱。”
什么?只管饭不管工钱?那谁给她白干活啊?
想起自己来的目的,朱孙氏套问朱阿秀:“秀儿,你每天肯定很忙吧?既要做饭又要洗衣,还得打扫,这屋子这么大,有你忙的呢。”
朱阿秀随便应付她:“大嫂,我没得多忙呢,这家里也就几个人,能有多忙?那两位衙门来的姑姑,她们可不住这儿,只是白天过来帮帮忙罢了。”
“怎么就这么几个人?正清侄儿这不是时常有贵客来家么?”
朱阿秀一脸诧异:“贵客?大嫂说的贵客是谁?来家的除了衙门这两位姑姑,我在这住了一个多月可没见过贵客呢。哦,大嫂莫不是说的是衙门过来教侄儿种水稻的官老爷么?”
衙门过来的官老爷?
朱孙氏眼睛一亮:“对呀对呀,他们常在这里吃住吧?”
朱阿秀笑了:“大嫂,你说这官老爷就是官老爷,那可是个讲究的。县衙门派来的钱大人与方大人,他们可从来不来这里,吃喝住都在驿站里呢。”
钱大人与方大人,不是说侄儿那个结义兄弟姓王么?
“一位叫钱大人,一位叫方大人?我还以为是常去村里的那位王大人呢。”
朱阿秀双眼圆睁:“大嫂是说衙门那位当捕头的王大人?他怎么可能来这里?虽然说这里的地是他请正清两口子来种的,可他哪有空来这里?
上回我还听清儿在说,王大人管的可是一整个县的案子呢,一天到晚都不落家。这不,昨天还听说前不久汪家沟又莫明其妙不见了一位姑娘,王大人来了镇上连脚都没进这门呢。”
是这样么?朱孙氏一脸狐疑的盯着朱阿秀看,仿佛想看穿她是不是在说谎。
可朱阿秀神情淡淡的洗着手中朱正清换下来的汗衣,刚才的话就似拉家常一样,不在乎你信与不信。
见此情景,朱孙氏心里嘀咕开了:看来女儿也没说谎,想来这衙门里的老爷,事情确实多得很,不可能天天往乡下跑。
只是这王大人不来,梅春又受不了侄子家的苦,顿时朱孙氏心底里深深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