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大汉龙骑 > 第二千一百零三章 平定扬州(134)

第二千一百零三章 平定扬州(134)

作者:皇叔刘司马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大汉龙骑 !

    刘澜的布局很大,这也是啊养成的习惯,虽然计划赶不上变化,但他还是喜欢把一切都提前规划好,哪怕出现意外,只要最终的方向不会错,方向是正确的,那就一定会成功,至于他变得多疑猜忌,或许这是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说实在的,他也不想,可是当警察遇到欺上瞒下的事情时,你不得不去怀疑每一个人每一句话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索性他把这些事情都交给了内阁,让他们去处理,在他们的互相牵制下,情况也许会变得好一些。

    至于说很多人走着走着与他越走越远,或许刘澜从一开始就已经想到了,数千年封建的统治,不就是一直循环往替,不断重复着以往发生的一切,新生的帝国摧毁了旧有的王朝,新的氏族也就取代了旧有的氏族,然后几百年再被推翻,而他现在不就做着同样的事情吗?

    在这个时代,不管你怎么绕,都不可能绕开宗族,这是几百年来发展出来的模式,就算你现在挥舞大刀,也不可能根除,因为就算现在砍掉,将来还会出现,而土地兼并也会随着人口的激增再次发生,千百年来无不如是。

    刘澜对历史上的几次改革还是相当了解的,商鞅灭了族,王安石差点就上了贰臣传,人未死政已息,至于张居正和商鞅的情形也差不多等于灭门了,而最后的雍正摊丁入亩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但看看这些改革者的身份,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当最高意志支持变法改革时,他们会很成功,就算是实力庞大的氏族们也不会贸然与之对抗,因为这个时候没有人当真会拿自己和家族的安危做冒险的事情,但是一旦最高意志出现动摇,那么士大夫们会第一个站出来摇旗呐喊,因为不管什么样的改革,说白了都是在打击既得利益者,也就是说变革对于庙堂之上的所有人都不利,而对百姓有利,但百姓并没有掌握话语权,仅此而已。

    而刘澜的新政能够成功,并不是他的新政到底有多么好,受到多少人拥护,只是因为变革是在他的最高意志之下进行,所以国渊虽然被各种诋毁抱怨,但是世家们却不会来自己耳边嚼舌,因为这样的人都已经被他赶走罢官了。

    他当然知道这些人只不过是一枚试探自己的棋子罢了,他们身后的真正重量人物肯定不会贸然出现,但就算出现了,刘澜废除人头税的决议是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这一道新政最大的改变就是彻底解放了自耕农。几千年来自耕农是每个时期最主要的税源,可以说他们是最受剥削的阶级,而现在则不同了,田亩的税源不再向田亩只要一百亩一下是无须纳税的。

    这个刘澜是分别要求国渊、内卫等心腹做出过调查的,沛县西郊蔡二叔家,有十余口人,一百二十三亩地,男子耕作,女子家务,无游手好闲,亦无养奴蓄婢,一家衣食无忧,应酬宾客更是时常之事,而就国渊所言蔡二叔一家,并无经商做工,由此可见在这个时代一百多亩地就足以让十余口人家过上富足的日子,所以刘澜定百亩以上田产按地纳税是完全从中农、富农和地主手中纳税,而贫农则有了积攒家业的可能,如果他们一心务农,那么几年时间是完全可以过上如蔡二叔一家的生活。

    对于这样的调研还有许多,内卫就有这么一例,因为实在是传奇,在看到他的事迹之后,刘澜还专程前往他的住宅进行拜访,而当时内卫给出的消息其实是非常简单的,说他有百余亩良田,不过这人呢却非常有心计,尤其是在治理家业上更是非常有心得,而他这一百亩良田自己根本就没有亲手种过,都是租种,但他却非常的节俭,所以每年都会有盈余,而他就靠着这些盈余,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不仅在徐州城内购置了房产,他的田产更是从百亩变成了千亩,由自耕农变成了大地主。

    所以刘澜正是从这几点定税,当然这也是有水分的,毕竟这类节俭和境遇心计者并不多,但是只要为人正派,不赌不嫖,那么百亩良田足够让一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别说是吃肉了,就是顿顿山珍海味也绰绰有余。

    刘澜当然知道自己这样做得罪的是那些几千亩几万顷田产的大氏族大地主,按地纳税,如果是按人纳税,倒霉的就是那些自耕农,可是现在按地纳税了,那么他们就是纳税的大头,你要说他们心里没怨气那是不可能的,不想着取缔新政更是不可能,如果刘澜不是当时徐州以及现在秣陵的时机掌控者,而是换做国渊主持新政,那么他落得一个商鞅甚至是王安石的境遇是完全有这个可能的。

    但因为是他在打理倡导,所以他靠着自己的威信将这些反对的声音全都压了下来,有人觉得多年前徐州不间隔的战争将国帑消耗一空,可是刘澜也仔细考虑过,如果没有这样的外部压力,可能也不会把内部压力成功转移出去,所以三次徐州之战看起来让刘澜把银钱消耗一空,但却成功转移了内部矛盾,要不然改革也不会如此顺利。

    因祸得福?而眼下到了丹阳,内部本来就矛盾重重,但是因为失去了徐州,所以徐州来的氏族则彻底失去了原先的怨言,相反更加追随刘澜,而丹阳的氏族,本来就有一多半是被刘澜所打压的,所以改革反而要比徐州更顺利,因为徐州氏族是抱成一团的,而丹阳的氏族却因为孙策、刘繇以及刘澜与步骘联姻分成了三大势力,所以刘澜在改革的时候完全就没那么多的顾虑,也不怕他们敢站出来反对,甚至还有点期待,本来胆子肥的该反已经反了,剩下的那些都隐藏了下来,没有证据刘澜那他们也没办法,可这个时候因为改革而强出头,正好把他们定位孙策叛党,对江东的氏族,刘澜的态度还是非常明确的,能拉拢的拉拢,不能拉拢的一概杀无赦。

    其实这就是当年孙策在江东的手段,不过他可比刘澜更为激进,而刘澜也不必他手软,只不过刘澜比孙策更聪明,拉拢一部分打压一部分,说白了就是逼着他们造反,对刘澜来说造反的人越多越好,毕竟他从青徐带来的人口实在太多了,不怕安置不了。

    当然更主要的一点还是他对于江东世家的心有余悸,历史上孙策被他们玩死了,而孙权被迫与之妥协,最终江东得以偏居一隅,但也失去了争霸天下的机会,而刘澜要做的肯定不是那些只为一己之私的江东氏族,这样的氏族不要也罢,他要的是能够帮衬到自己的世家,而不是那些拖后腿的世家。

    对于江东世家刘澜可是想出了许多办法,他有自信解决他们带来的难题,而他帐下尤其是张飞们,刘澜也给予了一定的关照,他希望能够让其将注意力从田地转移到轻工业中来,而未来刘澜更是打算将所有的税收统统改为五铢钱,以后的俸禄不在是钱粮各半,而是统统发钱。

    刘澜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接下来就是等待收获,毕竟刘澜要对付的只是丹阳的氏族,因为吴景做丹阳太守的原因,再加上孙家的影响,丹阳氏族明里暗里支持孙家不知几许,可是到了吴郡就不一样了,光是一个陆家就和孙策结下不可调和的恩怨,所以刘澜真正要解决的也就只是丹阳的氏族罢了,对吴郡的氏族,他倒不是特别担心,唯一担心的就是许贡,历史上他的门客刺杀了孙策的,所以只要防备好这些麻烦,等待收获是绝对有这个可能的。

    而吴郡又是出人才的地方,当然除了人才,刘澜真正看重的还是吴郡以及钱唐县,如他重建的芜湖一样,钱唐县也将成为刘澜夺下吴郡之后重点发展的一个县,钱唐县首先会被更名为杭州,其次刘澜会将杭州发展成为一处真正的自由贸易区,而之所以会选择杭州,最主要的就是为了发展远洋几远洋贸易,当然除此之外不要忘记了还有漕运,那就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

    虽然现在修道涿郡是不大可能了,但是修到南京却没有任何问题,如果徐州还能夺得回来,那么海运和漕运就能够真正意义上的畅通,而未来的杭州则将是他治下毫无争议的经济中心,这就是刘澜对钱塘县的定位,至于南京则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至于是不是也要学明朝迁都北京,刘澜现在还没考虑过,毕竟什么时候能拿下幽州还太遥远,现在去想有些不现实,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的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情况一定会重现,不管是长安还是雒阳甚至是秣陵都不是刘澜心目中的国都选择,北京尤其是对于身为幽州人的刘澜来说,这可是他做梦都想回去的地方,甚至是跟随他一路南征北战的绝大多数人,那一个不梦想着再次回到故乡。

    张飞,他到徐州之后是多么的水土不服,他都是在坚持,这次回到辽东,刘澜得到的消息这小子真的是游龙入海了,回到阔别多年的北方,而且还过了一个冬,如果换做他也一定会觉得特别爽,当然比起在辽东过冬,他更是无时无刻不希望能够卷土重来,回到青州。

    但现在的时机并不成熟,所以刘澜不可能让他轻易冒险,虽然留着他在辽东有点可惜浪费人才更浪费部队,所以刘澜打算看看能不能走海运把他调回来,毕竟反扑青州的话短时间内来看的话是没多大的可能了。

    而走海运的话,就必须考虑到风险,不要出现意外,当然如果他能够顺利返航的话,不管是接下来对吴会的作战还是进入中原战场,张飞都会是一把利刃,对很多人来说,他就是自己的爪牙,是最锋利的钢刀,杀人之利器。

    对于自己帐下的将领,刘澜对他们肯定会有自己的偏爱,但就他内心来说,张飞是他最喜欢也是爱使用的一个,说句实话这一次的九江之战如果张飞在的话,刘澜用他的可能性最大而不会是黄忠。

    但可惜他在辽东,对于他和鲁肃的组合,他们已经在第二次徐州战场上完美的证明了自己,那一仗是鲁肃真正扬名立万的一仗,也是让刘澜对张飞改变看法的一战,曾经的那个莽夫在他的眼中彻底发生了改变。

    当然最大的收获除了张飞外,还是鲁肃,因为刘澜比任何人都清楚,鲁肃证明自己才是他最期待的结果,在秣陵徐盛是上位最快的一个,但是他是被接受最晚的一个,因为他的上位并不是靠着战功,所以连他自己都觉得有点委屈,而之后刘澜不再让他担任武职,而是转为文职,成为沛县郡守,而他靠着在沛县的几次指挥作战,才算是彻底让那些质疑他的人闭嘴。

    而鲁肃他最初是在军师府,而从军师府进入将军府,至今还没有一个人有这个能耐,就算是徐庶,刘澜也不是没给他机会,但是他的表现只能用中规中矩来形容,但是鲁肃在这一仗却表现出了真正的大将风度。

    因此一想喜欢军中一言堂的张飞居然主动来找到他要把鲁肃留在自己的帐下,如果不是刘澜一早就对他另有安排,说不得还真要被他软磨硬泡给要去了,可也正因为这样,才会让刘澜对鲁肃刮目相看。

    不管如何,因为演义刘澜对他的印象并不是很好,是文人更是老好人,所以他才会一直被刘澜闲置,没有启用,但经历了这一仗之后,刘澜发现鲁肃好像并非是他认为的那个样子,他是真正的儒将。

    也正因为这一仗,鲁肃进入了刘澜的眼帘,并成功当上了鄱阳都督,当然也因为这一仗,他受到了军中上下的认可,在秣陵军中军功是一方面,能力同样也是一方面,能够让这些常年战场厮杀的老兵服气,可没那么容易,而鲁肃做到了,这为他能够融入到秣陵军的体系之下开了一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