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大汉龙骑 > 第二千一百零一章 平定扬州(132)

第二千一百零一章 平定扬州(132)

作者:皇叔刘司马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大汉龙骑 !

    秣陵内城就是最初的秣陵城,而随着刘澜迁徙而来并将秣陵定位郡治后开始了新城的建设,首先就是外城包括廓城的建设,可以说外城和廓城都算是新建设的新城范围,而一切都建成后,也不过是刘澜所规划的秣陵城的三分之一。

    秣陵城很大,超越以往任何时期的都城,如果真有一天秣陵城当真全部建设完成,那它的规模将是雒阳城的三倍,能容得下三至五百万人口,当然刘澜绝对不是好高骛远之辈,他知道这其中的困难到底有多大,毕竟能出现一座洛阳城就已经很难得了,何况是这样一座巨大型城市。

    所以刘澜现在的目标只是把眼下规划好的外城和廓城建设完成就行,毕竟将他们都建设完成也已经能够容纳二十余万户近百万人口,而现在秣陵的人口也不过刚五十万,别忘了这还是迁徙了青徐大量的百姓才有的成果。

    毕竟东汉的人口最多也不过就几千万,所以刘澜期望有一天能有与当年雒阳一样达到百万人口城市规模的秣陵不是什么难题,只要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断的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人口规模不断提高是完全有希望的,如果当真能在未来的某一天迎来大航海时代的话,那么随着土豆玉米番薯被发现刘澜觉得未来秣陵人口百万一定都不奇怪,而刘澜为什么会把秣陵规划的规模如此之大,其实也是为未来可能会出现人口爆炸做好准备,当然如果人口只能达到百万,他所预想的人口爆炸并没有出现,那城市也就不会再去建设,但如果出现了,也能够按照计划继续建设。

    刘澜对于秣陵的承载能力还是很有自信的,毕竟这可是南京,只要把配套的设施齐备了,救火防疫防灾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甄豫一早都想好了,刘澜只不过是过问一句罢了,他发现甄豫现在真的在城市规划与布局方面有一套,当然这与他兴建沛县、徐州乃至与重建广陵都有着一定的原因,如果不是有了这些城市建设的经验,他也不可能在秣陵城建设方面如此得心应手。

    不过刘澜取消坊市改街区的城市布局还是让他一时半刻无法适应,毕竟这样的城市建设本来就是超越时代的,对于他这样的古人是需要一些时间去消化和吸收,而在这一年半的时间内,尤其是经历内城的改造与外城的建设后,甄豫对新城市的建设也已经越来越得心应手,而对于刘澜富有先见之明的城市理念更是佩服不已。

    而对于未来的城市建设,不仅是秣陵要这样改变,而是整个治下所有的郡县都要这样的改革,而除了秣陵改造与建设之外,同一时期还同时开工了马鞍山县与芜湖县,这两座城市完全是按照秣陵城去建设的,只不过芜湖是改造而马鞍山则是新城建设。

    马鞍山已经被刘澜规划处我了一座手工业与轻工业城市,冶铁等行业可不被允许出现在秣陵,当然冶铁现在主要是甄家在负责,老三甄尧现在负责冶铁的事情,必须要说冶铁想要有所提升困难度还是很难的,但刘澜以及在之前提过过一定的经验,之后的发展他就不会再去管那么多了,一切只能靠他们自己去改革与创新,当然这也与刘澜自身没有对冶铁有太多了解有关系。

    但不管怎么说,刘澜治下一切都变得非常有序,可以说在他的鼓励治下,真正出现了百业兴旺百家争鸣的情形,而刘澜未来还有一些其他的想法,那就是让一切行业都能有自己的学校,当然这些学校最后都会变成一座综合性的太学,未来在他设立的蒙学、学校、庠序、太学的教育体系之下一定都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

    而在最高学府太学内,可以有学习农业也可以有商业有学医也有理科,而什么五经博士将会逐渐成为过去式,虽然眼下并不现实,但刘澜会为此不断努力与之做斗争,其实刘澜现在不就是用郑学与传统的儒学家学族学做斗争吗,将这些私人的教育模式首先变成大众都可以学习的教育模式。

    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这样的情况未来绝对不会在刘澜的治下出现,刘澜的治下将会让所有适龄儿童都最少接触到蒙学,虽然蒙学不过就是学习一些最基本的急就篇,也就是早期的三字经来识字。

    可就单单这一项,刘澜眼下的财政都有点无法承受,但刘澜宁肯在其他方面缩衣节食,也不会在识字率方面有任何的折扣,要知道就算是到了后世民国时期,全国的识字率也不过只有百分之十,而眼下的汉末三国,能有百分之一已经是刘澜非常高估的数字了,甚至是零点几都有可能。

    当然这与族学家学的传统有关系,毕竟在这个时代,谁掌握着知识谁就有成为官吏的可能,如果刘澜不这样做而只是让他的家族子弟去学习,而他的家学与族学根本就不会接受任何外人前来学习,那么日后能做官的肯定是他的家族子弟,而那些无法进入家学族学来学习者,只能考虑其它的行业。

    而郑学虽然一直发扬有教无类,可是人都是自私的,就算是郑玄,他的弟子说白了更多还是慕名而来已经接受过一定教育的学子,最不济也是寒门子弟,而普通百姓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个机会,因为他们连字都不识。

    而刘澜现在开设的蒙学,以及遍布到亭里,如此大的投入之下,说白了就是保障每一名儿童都有识字的权利,在他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有教无类,当然刘澜必须要考虑到自己的情况,现在还不可能做到什么义务教育,但是这无疑是他最终要努力的方向,蒙学只是开始,学校与庠序才是关键,想想看吧,当未来所有的儿童都能够受到教育,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虽然现在秣陵的财力还无法做到,只能保证开设识字率的蒙学,但这绝对是一个好的开始,也是打破族学与家学的开端,必须要让这些依然抱着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传统的世家与氏族知道,时代变了,他们抱着一经就像掌握一个时代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当然传承几百年的世家不可能说倒就倒,家族的底蕴摆在那里,哪怕刘澜不断的努力,但是要让普通的百姓和寒门的氏族有朝一日取代他们还是痴心妄想,可是刘澜要做的不是期望他们未来能够取代这些氏族,而是为这些在最底层的普通百姓提供一条可以走向上层的机会。

    如果还是以前的选仕制度,他们不会有半点机会脱颖而出,但是只要刘澜能够按照他的设想最终完成自己的构想,未来他们会从底层爬上金字塔顶,而这才是刘澜真正希望看到的结果。

    其实刘澜在后世对一句话非常感兴趣,那就是氏族的子弟,出身就是人中龙凤,最不济也是黄河之鲤,只要自己啃努力,跃过龙门就是飞龙,而这些底层的百姓,天生下来就是一只不起眼的小泥鳅,他们很努力非常努力,比任何人都努力,但是他们再努力,最后依然成为了别人的口中食物,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机会,才有变成鲤鱼的可能。

    而变成鲤鱼的他们还有这一座龙门再等着他们,想要飞过这座龙门可能要比他们之前从泥鳅变鲤鱼还要困难,最后能真正变成飞龙者,可能会有一二人,可能一个人都没有,这就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都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对于这些底层的百姓来说,他们连变成万骨的机会都没有,而刘澜只不过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未来到底会有多少人脱颖而出,刘澜非常期待,这个感觉是很难形容的,因为他自己的出身就是如此,虽然他很幸运,可不要忘记他就是那个一将功成之人,在他的身后有多少白骨,他走到今天很艰难,但最少他还有往上爬的机会,如果他是出身在社会底层,如果他当年未去当兵,那他刘澜就永远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非常现实,必须要说刘澜很少会一件事情会让他记忆深刻,但是对于科举这件事情却让他感受到了,而之所以会让他印象深刻,那还是因为科举属于绝对机密的计划,虽然刘澜并不认可科举制度,更愿意选择乡举里表的用人制度,但后来他仔细考虑之后才发现好像自己钻了牛角尖,这本来是选材和用人两码事,自己居然将他混合在一起了。

    但是当他将心腹徐庶和陈宫招来之后便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徐庶到有些小激动,而陈宫则有点受宠若惊,毕竟他那时才投降不久,没想到刘澜会一点都不保留和他说起了这样隐晦的事情。

    陈宫有些受宠若惊,毕竟如此私密的事情怎么也不可能轮得到他,但老老这样的表现,却让他真的有点遇到明主的感觉,刘澜是真拿他当自己人,陈宫不敢说是不是因为这件事情彻底归心,但这件事情对他却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当然真正让他对刘澜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也是因为这一次关于科举的讨论,那一刻的陈宫真的有点不敢相信,对面的这个人他的脑子里每天到底都装了什么,用兵是一把好手,内政同样也有着让人信服的能力,而现在在选人用人上更是让他佩服不已,科举制度,当他听完刘澜对科举的想法后,陈宫可以确信,这将会对征辟、孝廉选材模式最大的冲击。

    未来科举制度一定会取代征辟与孝廉,但是对于刘澜的一些想法,他却有着不同的意见,首先科举真正发掘的人才还是那些征辟与被举的孝廉,最终出仕的官员还是氏族子弟最多,有些事情不是换一种选材制度与模式就能改变的。

    因为人才是不变的,掌握知识的人群是没有变化的,所以选择的制度不管如何变化,选来选去还是那些人才,而刘澜现在与其改变选材制度,反而不如考虑如何去提高人才的规模。

    这句话是真的提醒了刘澜,人才就那么多,知识掌握在氏族手中,刘澜选择科举,那好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的怎么可能会轮到寒门子弟和普通百姓?所以最终拔得头筹的人还是这些世家的子弟,那么科举的创举意义何在呢?

    给世家子弟更便捷的上升渠道?所以徐庶和陈宫的意见是一致的,这个模式是很好甚至是可要弥补征辟与孝廉不足的取材模式,但是对眼下的秣陵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现在的取材模式就已经足以将之下所有的人才都囊括。

    也是因为这一次的商议,刘澜才有了大力发展教育的决定,当然如果造纸术没有提升,可能刘澜也不会过早做出这样的决定,但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相成的,刘澜现在在教育上花费的可只比食品药品小了那么一点。

    但这远远不够,当然随着迁移到秣陵之后,部队的规模也再不断的削减,虽然是被动的,但如果刘澜不再食品药品和教育方面投入众多的话,部队其实根本不用削减的,所以说张昭不断争对他用兵也实在是没有办法。

    到处都要花钱,可是税收就那么多,虽然现在因为商业与工业的发展财政可远比徐州时期多得多,但收入多花费同样也多,如果真想要缓一缓的话,那就必须要先暂停其中一项,这样等财政有所缓和之后再去发展也不是一个可能。

    但刘澜等不了,食品药品以及教育包括军队是刘澜无法放下的事项,其余方面,哪怕是秣陵新城不建设,也不能从这四项克扣。

    当然城市建设更多还是靠甄家,指望刘澜自己那永远也不可能有这个钱去改造和新建秣陵城,但是刘澜给予的好处也是可见的财富,虽然入城已经没有了入城税,但是为了方便商旅百姓无须排队快速入城,还是新建了一座入城的快速通道,而这一项未来十年的收入只是其中一种刘澜与甄豫对等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