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大泼猴 > 第四百八十章:抗旨西行

第四百八十章:抗旨西行

作者:甲鱼不是龟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大泼猴 !

    金山寺,从江流懂事开始,就从未变过。

    高高的山,小小的寺庙,十几个师兄弟,三两个长老,每天晨起不变的钟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外界的风雨与这座古寺,似乎从来就没有半点关系。

    信众似乎一直都是山脚下的几户人家,偶然有远道而来礼佛的施主,便会让住持法明师傅高兴上好一阵。

    可每当兴头过了,法明又会不禁忧虑起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好长一段时间里,法明都要不断地叨念着这句话。

    江流知道,法明是在为自己的高兴而自责。

    佛家认为无物无我,为了远道而来的施主前来礼佛而高兴不已,本来就是修行不够的表现。

    “为什么开心也是一种修行不够的表现呢?”

    江流不禁想。

    从小在金山寺长大,他几乎熟读所有佛教经典,一众师兄弟,住持师傅和几个长老都赞叹他有佛骨,可惜江流却一直不以为意。

    经书里面明明白白地写着问题的答案,不知为何,江流明知道正确的结果,却还是感觉那一本本的佛经如同巨石一般压在自己的胸口,让他透不过气来。

    好在孩童的天真总能让他忘却这与他年纪不相符的烦恼。

    他从不礼佛,也不念经,每天都是和村庄里的孩子捣鼓着掏鸟蛋,逗蛐蛐的活。可每当法明看不下去有意责难的时候,他却又总是对答如流,就连法明也要哑口无言。

    每每至此,法明总会苦笑着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为师辩法,却还不如你。只希望为师有生之年能看到你造下伟业。”

    江流总是笑,笑而不答。

    他知道,法明所说的“伟业”,无非是立地成佛。

    可是江流真想成佛吗?

    成佛说是脱离苦海,可江流却也舍不得那发自内心的笑颜。为什么超脱八苦的时候,连高兴的权力也要一并丢失了呢?

    日子一天天过,江流从小捣蛋鬼变成了孩子头,依旧是山上山下地倒腾。

    终于,十八岁的生日到了。

    法明找来江流,要让他受具足戒,当个真正的和尚。

    江流取下僧帽,摸了摸自己引以为傲的头发,问道:“不剃头,行不?”

    “为僧怎可不斩断红尘?”法明反问道。

    “师傅斩断了吗?”

    “这……”

    “若是斩断了红尘,为何还要开宗立寺?修佛本是一个人的事情,与他人何干?这不是经文上明明白白写着的吗?心中清,则世界明。”

    法明闭上了嘴巴,他知道他是辩不过江流的,只能看着他乐呵呵地将僧帽又戴了回去,转身边走边哼,用唱戏的口吻长叹道:“若是斩不断,剃头何用?剃头何用啊!”

    无奈,法明只能将他列为俗家弟子,给他分派起了担柴挑水的俗事。

    一日,法明正在房中念经,江流忽然主动来找法明,叩拜道:“师傅,徒儿想下山。”

    法明一惊,连忙道:“下山?何故下山?”

    仰起头,江流轻声道:“徒儿听闻自己顺江而来,想寻生身父母。”

    闻言,法明紧蹙着眉头摆了摆手道:“那不过红尘俗事,不理也罢。”

    “理不清,又怎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斩。斩不断,修行何用?”

    眼看着江流又是摆出了辩法的架势,法明沉默了。

    许久,他眨巴着已经有些老花的眼睛,轻声道:“不是为师不允,只是天下之大,你又往何处寻?”

    “既是顺江而来,必是沿江而寻。若是有缘,必然能寻得着。若是无缘,也好断了徒儿的念想。还请师傅成全。”说罢,江流又是叩拜了下去。

    再仰起头时,他静静地注视着法明。那眼睛就像能看清天地的真理一样,清澈到令人自卑。

    许久,法明也只能苦笑道:“因果循环啊……徒儿,去将为师那紫檀盒子取来。”

    “是。”江流叩首,转身往法明的卧榻取来平日里当成宝贝一样的紫檀盒子。

    开了锁,法明将一锦娟取出,交予江流:“徒儿且看。”

    这锦娟手感顺滑,柔嫩至极,乃是江流平生未见的上好布料。只是透娟看到字字血迹,让人惊心。

    翻开锦娟,江流顿时面色大变,脸上尽是从未有过的惊恐:“师傅……师傅既知徒儿身世,为何不早早告知!”

    “虽知身世,却又恐误了你修行,故而不宣。今日你执意下山,也只好……”法明欲言又止,微微颤抖着取出一汗衫交予江流,道:“此汗衫当初与你同篮而来,你且收好,权当是信物。”

    江流只觉得一股气血涌动,几欲喷洒而出,却也忍住,深深叩拜。

    “弟子这就去了了尘缘,若得归来,必常伴师傅膝下,以报十八年养育之恩。”

    “去吧。”法明深深闭上了双眼。

    江流默默地走出金山寺,径直下山,一言不发。

    这一刻,天边流云飞舞。

    ……

    次日,江流来到江州私衙,求见生母殷温娇。

    那衙役见他身穿僧袍,却留着一头俗世长发,只道是鸡鸣狗盗之辈,不允入内。

    恰逢言语激辩之时,有一中年妇人推门而出。

    江流见其生得雍容,举手投足间尽现华贵之气,当即上前拜见,道:“女施主有礼了。”

    那妇人一见江流,大惊失色,口不能言,细细打量,又面露疑惑,双手合十敬道:“小师傅何许人也?”

    “鄙人祖籍海州,现为金山寺一俗家弟子。”

    “海州?”妇人又问:“既是海州,为何又在江州出家?”

    “盖因家父高中状元,奉皇命往江州赴任,途中遭遇贼人,父被杀,母被占,鄙人满月即被流放江中,幸得金山寺恩师搭救,方保性命。”

    妇人顿时面色煞白,急忙握住江流手腕,道:“请小师傅入内安坐。”

    待坐定,上了茶,屏退左右,妇人悻悻问道:“小师傅方才所言,可有凭证?”

    江流掏出血书,双手奉上:“有汗衫血书为证。”

    那妇人将信将疑,翻开血书看了一眼,却是哭笑不得,片刻之后,又面露难色,淡淡道:“贱妾正是殷温娇。”

    江流猛地一睁眼,当即跪下,喊道:“母亲在上,请受孩儿一拜!”

    不知为何,他从殷温娇眼中看不到丝毫愉悦之色,按理说,十八年骨肉分离,再相见,不应如此。

    莫不是书信有误?

    殷温娇扶起江流,嘘寒问暖,又问清了这十八年的过往,俨然一副慈母面容,却只字不提报仇之事,只道:“我儿接下来且欲如何?”

    “上京,告御状!”江流果断回答。

    殷温娇顿时面如死灰,哀然道:“不可。”

    “为何不可?”

    “我儿已是出家之人,怎管得俗事?”

    “孩儿未剃发,未受戒,怎算得出家人?如此大仇,不报妄为人子!”

    此话坚决,殷温娇犹豫再三,也只得叹道:“御状又如何轻易告得,你外公乃当朝殷丞相,待我书信一封,你且往长安,交予他便可。”

    说罢,殷温娇取来笔墨,书信一封,封蜡,交予了江流。

    江流收好信件,三拜殷温娇,方出了私衙大门。

    径直返回金山寺,江流收拾了行囊,日夜兼程赶往长安。

    ……

    半月后,皇城东街殷丞相府。

    “请施主代为通报一声,有江州亲戚来访。”江流对把门的小厮说道。

    那把门的小厮上下打量江流两眼,依旧是那副衣着,多日赶路却已经是污淤不堪,当即大喝道:“去去去,小叫花子别处去!此处哪里有你家亲戚!”

    江流犹豫片刻,只得改口道:“鄙乃江州游僧,受殷丞相之女殷温娇之托带来家信一封,还烦转交。”

    说罢,便从衣袖中掏出未开封的书信交予小厮。

    那小厮将信将疑,接过信封看了两眼,想来是不识字,便将侧门开了一条缝,悄悄进了去。

    不多时,大门洞开,一位发须斑白,衣着华贵的老者携众人而出,手中紧握之物,便是方才交予的信函。

    见到老者,江流当即双膝跪下,喊道:“外公,请受小甥一拜!”

    说罢,便是三个响头。

    殷丞相见了江流,感慨万千,拉着江流的手便往府里去。

    待坐定,殷丞相方道:“你父母之事,我已知晓。小甥已是出家之人,此事待我细细思量。你且住下。”

    “全凭外公做主!”江流当即叩拜。

    当晚,殷丞相便为江流安排了住处,如此多日,衣食用度一概不缺,却不见再提及报仇之事。只言要予江流谋一名寺住持之位。

    江流道:“大仇未报,无心他想。”

    殷丞相却只是顾左右而言他,不做详谈。

    月余,江流安奈不住,只身往皇城,见一高冠老者刚欲出城,言明来意,当即受引见,一纸告了御状。

    当夜,殷丞相受唐皇急诏,面圣回府之际见了江流,却只是一味叹息。

    次日,殷丞相发六万御林军往江州,拘捕了江流杀父仇人刘洪及李彪。

    应江流之请,李彪被当街活刮,又奏请了圣裁,要将刘洪在洪江渡口剖心以祭亡父陈光蕊,得圣允。

    祭奠当日,江流请母殷温娇往洪江渡口观,殷温娇闭门不出,无奈江流只能单人前往。

    待剖了刘洪祭奠,忽见江上一尸骸飘来,细看,只见那尸骸面容与江流如出一辙!

    江流失声痛哭,以为亡父显灵。

    未想,那尸骸竟睁开眼睛,死而复生,只道是:“当日放生之金鲤乃此处龙王,故而受其救助,收了尸骸魂魄,今日沉冤得雪,故而复生。”

    忽闻一衙役来报:“夫人已自缢身亡,留书曰:‘一女不事二夫。’”

    江流顿觉晴空一霹雳,哭喊道:“母亲何必如此?”

    殷丞相只叹了一句:“女儿贞烈,当日为保亲儿委身贼人,今日沉冤得雪,乃去。”

    说罢便着众人返,不再理会江流。

    洪江渡口,只留陈光蕊,江流二人。

    江流失声痛哭,陈光蕊却只是默不作声。许久,方道:“你对我有恩,方如实相告。”

    江流不解,夹带抽泣喊道:“父亲何故如是说?”

    “你可知,你生日几时?”

    “只知是盛夏之时。”

    “你可知我与你母何时成婚?”

    “这……”

    “立春。”陈光蕊淡淡说了一句,转头便走。

    一道霹雳闪过天际,江流恍然大悟,只觉得胸中一阵剧痛,一股鲜血喷洒而出,深陷昏迷。

    当地渔民将江流送返金山寺,昏迷七日,寺外竟无一人来探,仿佛尘缘真断。

    ……

    七日之后,江流醒来,恍恍惚惚间见师傅法明递来一碗清水。

    饮下,法明又去倒。

    江流问:“师傅,那血书,可是与徒儿顺江而来之物?”

    法明身躯一震,背对江流,却是不语。

    “我母成婚之前,便与刘洪有往来,我乃刘洪之子,与陈光蕊无干。今天想来,那血书所写分毫不差,怂恿我上京告状,却是未提及徒儿生父乃是陈光蕊。想来,必不是我母亲笔……”

    法明不答。

    “为何我与陈光蕊生得如此相似,却不似那刘洪。师傅,徒儿心中苦啊。”江流仰面叹息,久久不能自拔。

    法明低头倒水,又将水递到江流面前,道:“既知俗世苦,何不成佛?”

    江流不接水,只道:“师傅可否告知,那血书是谁人与你?”

    “那日为师在江中救起你,是夜,正法明如来托梦,告知他日若你要下山,便将这血书交予,无需多言。醒来之时,已见血书安放床榻。”

    “正法明如来?”江流苦笑道:“他为何要陷我于不义之地。我母弃我于江,恐与其也脱不了干系。”

    法明双手合什,颂道:“阿尼陀佛,那刘洪罪孽深重,今日之果,也是他自种的恶因。徒儿无需自责。”

    “那徒儿又种了什么果?”江流茫茫然道:“莫不是徒儿前世乃罪孽深重之人,今世方要遭这杀父害母之孽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善与恶,黑与白,皆因心而生,以世人之所喜为自喜,以世人之所恶为自恶,必入了魔障,无以自拔。有道是心清,则世界明。徒儿今日之苦,全因心中不清。”

    “知,却不悟。”

    “此乃众生之苦。”

    ……

    是夜,正法明如来入梦。

    “金蝉子,你可悟了?”

    “金蝉子?”

    “你乃金蝉子转世,成佛,尔后有惑,自愿堕入轮回受十世修行,愿受众生之苦,求心中至道。今十世之期已满,若是悟了,而今开始,应当刻苦修行,脱八苦,他日必重返极乐,列佛陀之位。”

    梦中,江流面色淡然,如秋水似镜。

    “列佛陀之位?我之苦,修行得脱,众生之苦又当如何?世间受此苦难者,又岂止我一人。”

    “这……”

    “成佛,必放下,无欲无求,无执念。每每看见那信众前来礼佛,我便想笑。那佛经里已写得明明白白,他们一味贿佛,却不知西方众佛早在成佛之日便没了心肝,又怎会施惠与他。”

    “成佛本是渡己,又干众生何事?那众生欲脱苦海,自会千辛万苦随众佛乞佛法,何需你管?金蝉子,你前世已有此惑,今世依旧,恐是入了魔障,今生亦无法修得虚空。”

    说罢,离梦而去。

    江流缓缓睁开眼睛,眼前一切朦朦然:“修虚空?哼。”

    数日之后,江流康复,遍翻佛典,日日将自己锁在藏经阁中。

    法明只道是江流顿悟了,心中宽慰,怎知江流长发一日日脱落,直至一根不见。

    一日,江流来到法明座前,三叩九拜,道:“师傅,弟子要远行。”

    “远行?徒儿欲往何处?”

    “西天雷音寺!”

    忽闻晴天一道霹雳掠过窗前。

    法明大惊。

    ……

    立法号玄奘,却不上戒疤。

    半月后,玄奘来到长安,寻了当日引见的老者,经引荐,得见御颜。

    庙堂之上,唐太宗高坐龙椅,细细打量着玄奘。

    只见玄奘身披法明临行前赠送的袈裟,手持九环法杖,头戴红色众佛冠,气度非寻常人可比。

    “下跪何人?”

    “贫僧玄奘,乃一游僧。”

    “所求何事?”

    “贫僧欲往西天求取真经,恳请陛下恩准,批得通关文碟,得保一路畅通。”

    太宗轻捋长须,道:“我大唐泱泱大国,有佛经万典,何须西方求取?”

    “此皆渡己之经。”

    “渡己之经?你这和尚说得有趣,你不求渡己,莫非还求渡人?”

    “贫僧所求,渡众生。”

    “渡众生?朕闻佛祖教人为比丘,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渡众生,又何须你?”

    “众生愚昧,又怎能受此苦修?故而传播不广。”

    “哦?那你欲如何?”

    “西方诸佛不渡众生,我便渡。西方诸佛不送经来,我便去取。众生不求法,我便送去。众生不渡己,我渡众生。”

    这一通话说下来,整个大殿寂静无声,在场的每一位朝臣皆是一愣。

    许久,太宗轻声道:“佛学需斩断执念,你如此心性,已有了执念,如何成佛?”

    “今生今世,不求成佛,只求普渡众生。还望陛下成全。”说罢,玄奘深深叩拜下去。

    这一刹,大殿之中所有人皆望向了太宗皇帝。

    太宗也不言,只俯视玄奘思量着,许久方开口道:“如此僧人,确实难得。只可惜我大唐国教乃道教,故而,不允。”

    “若贫僧执意前往?”玄奘猛然抬头,目光淡然。

    “那便是抗旨不尊,当斩首午门。”说罢,太宗做一手刀下切之势。

    玄奘不语。

    太宗又道:“朕常闻出家人不打妄语,今日在这大殿之上,朕要你立誓,今生今世,不往西方。否则,以抗旨论处。”

    玄奘依旧不语,不拜。

    许久,太宗拂袖道:“拉下去,打入天牢,明日午时问斩!”

    ……

    是夜,玄奘牢中打坐,有一狱卒悻悻前来。

    “我乃正法明如来化生,金蝉子,你可知错?”

    玄奘面色淡然,答道:“贫僧何错?”

    “你执念渡众生,却不知众生愚昧。如今却被打入天牢,只等明日问斩。届时,十世之约一过,百世修行烟消云散,再轮回,便与凡人无异。”

    玄奘轻蔑一笑。

    “若知错,我便救你于水火。待出了牢狱,你必要苦修,不得再有那渡众生的妄念。”

    玄奘闭目,双手合什道:“众生愚昧,岂是你我也愚昧?众生疾苦,佛位又如何安坐。心中有惑,又如何成佛?若天要玄奘遭此灾祸,玄奘无话可说。只等明日午时,断了这百世孽缘。”

    狱卒冷哼一声,转身便走。半响,又折返,道:“你执意西行,究竟为何?”

    “为取法,普渡众生之法。”

    “你又如何知道,这西行路上有你所求之法?”

    “无法,便找如来问个明白,解了百世的疑惑!”

    “此去西行十万八千里,妖魔众多,危险万般,你凡胎肉眼,又如何去得?”

    “如若天地无道,便让我死在西行路上,来世不再做这无法斩断凡尘的秃驴。”言罢,玄奘双目紧闭,不再多语。

    狱卒长吁,却是不忍,许久,方小声道:“此去西行路上,有一山,名唤五行山,山下压一神猴,乃六百五十年前万妖之王。如得他保护,西行路上必一路畅顺。我传与你两道口诀,一可破除五行山之封,二可透视凡人心事。此便当是了结你我当日看顾之约。往后之事,你就好自为之吧。”

    ……

    御书房中,太宗翻阅奏折,却久久看不入眼,甚是烦躁。

    一大臣悄悄问道:“陛下何故如此。”

    “朕在思量今日那和尚。普渡众生啊……如此雄心朕尤不及,只可惜错投了门派。”

    “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讲,恕你无罪。”

    那大臣躬身拱手道:“近来道教势大,隐有渗透朝廷干预朝政之势。如若让那玄奘取来真经,佛教盛,也不失为一牵制之法。”

    “朕已认了那老子为祖,君无戏言。”

    大臣俯首称是,不再多言。

    未多时,一太监疾奔入内,疾禀道:“陛下,今日那和尚玄奘,在牢里失了踪!”

    “失踪?”太宗握笔的手微微顿住了。

    “必是越了狱抗旨西去!陛下可即刻拟旨,着人出神武门一路西去搜寻,必可追回!”一大臣拱手谏道。

    “不追。”太宗摇头。

    “那,着人送去通关文碟?”

    “不送。”太宗依旧摇头。

    太监与大臣面面相窥,无所适从,许久,大臣才小心翼翼地问道:“那,是否通报沿途关卡,放行?”

    “不报。”说罢,太宗面带微笑,伸手拿起奏折细细批阅。、

    ……

    长安城外玄奘勒马回首,遥望长安无尽繁华。

    “有秋风,有明月,一人一马,西行,足矣!”

    一次震动三界六道的伟大远行就此拉开了序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