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梦穿康熙换乾坤 > 第一百九十四章——预判海澄王

第一百九十四章——预判海澄王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梦穿康熙换乾坤 !

    闻听皇帝对同安王郑芝龙满怀信心,弘毅毫不意外。

    其实对于郑芝龙,连他自己也不太相信他会有朝一日公然再度背叛清廷!别的不说,郑芝龙做海贼,算是首叛;到泉州归降又驾船而去,这是再叛;降明又归清,此乃三叛。若是再叛了清廷,连个“贰臣”都算不上,结果只能是“里外不是人、满汉不讨好”!再次背叛的成本太大,而且还看不到有何利好让他如此抉择,作为一个大海商、大商人,他是绝不不会去做这种风险投资的。

    “儿臣只有一处担忧,却不是同安王,而是海澄王郑世森!”弘毅判断是时候说一说郑成功了!

    “何出此言?”福临心中一凛,却故作镇定。

    对于郑森此人,青年皇帝是再熟悉不过了。

    自打顺治三年(1646年)郑芝龙降清,郑森劝止其父未果遂至孔庙哭庙、焚儒服后,就打着“背父救国”的旗号,率部出海,在金厦一带继续抗清。顺治四年至七年间,郑森率领他老爹留给自己的海上劲旅、原班人马,连破福建同安、海澄、漳浦、泉州及闽南沿海一带地方,进据金门、厦门。郑森更是把厦门改名为“思明州[1]”,成为抗清的政治中心和基地。

    直到顺治十一年期间,郑、清双方交手数次,除了战场之上,主要还是在招降与归顺的问题上打嘴仗。特别是顺治九年之后,福临和郑森在如何归降的问题上。曾经达成了广泛而深入的“部分一致”——

    顺治九年、十年,福临曾经数次下旨,说明郑森不降的具体原因无非是多尔衮掣肘、上情下达不利等等,先后封其为海澄公、靖海将军,对其颁印敕谕、赐服赏银。郑森也和朝廷数次书面来往,深入谈判。到了顺治十一年四月,双方除了在“保留发型衣冠”、“行使地方管辖权”、“收取洋船课税”这三个问题上始终谈不拢之外,诸如驻防“泉漳惠潮”四府、兵饷拨给、管民文官、原辖武官、防剿海寇、稽察洋船等等,清廷都是准许了郑森的要求。

    为何前述三个问题谈不拢?

    剃发易服不用说了,这是满洲同志的心结。

    行使地方管辖权。郑森想自己说了算。清廷还要委派“州府道台”各级官吏来管理地方政务,这是仿照清初三大异姓藩王、除了吴三桂之外的普遍做法——你可以提领地方,但却不能只手遮天。所以福临再三强调:“地方官评民事、词讼钱粮等项,俱系有司职掌。自有督抚管理。尔【郑森】不得干预”。

    至于收取洋船课税一项。却最为有趣——郑森总结老爹郑芝龙的经验,认为通过对农耕经济抽税的法子,是很难养活自己的庞大水师的。而且不利于收拢人心,那就必须从红毛身上抽取重利。而清廷也不是傻帽,西人身上油水多多,岂可拱手相让、让你郑森用以壮大发展?于是,福临明确要求“收取洋船课税,仍交布政使司解京”。

    三个难点虽然棘手,但双方却始终保持联络,你来我往,各自争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但到了顺治十一年七月,情势却急转直下,这从当时福临的一道旨意中可以发现——

    “己丑(七月初二),谕海澄公、靖海将军郑成功曰:自古识时俊杰遇推诚待人之主,披肝效顺,矢忠勿二,方能建立事功,身名俱泰。未有猜疑观望可称识时知命者。朕承皇天眷佑,奄有万方,海陬一隅,何难偏师戡定?但闽峤苍生皆吾赤子,不忍勤兵。又念尔父郑芝龙投诚最早,忠顺可嘉,故推恩延赏,封尔公爵,给与敕印。俾尔驻劄【扎】泉、漳、惠、潮四府,拨给游营兵饷,养尔部下弁兵。朕之推诚待尔可谓至矣!尔自当薙发倾心,义不再计。”

    “今据尔疏奏,虽受敕印,尚未薙发,冀望委畀全闽。又谬称用兵屯劄舟山,就近支给温、台、宁、绍等处钱粮。词语多乖,要求无厌!乃复以未彻【撤】四府防兵为辞。尔尚未归诚,岂有先彻防兵之理?尔若怀疑犹豫、原无归诚实心,当明白陈说。顺逆两端,一言可决!今如遵照所领敕印、薙发归顺则已,如不归顺,尔其熟思审图,毋贻后悔!”

    由此可见,双方矛盾的焦点就在于两条:剃发是否、泉漳惠潮四府是否由郑森之军独自驻扎。

    幸亏弘毅横空穿越,在当年九月力挽狂澜,采取了“进一退一”的办法:剃发易服听清廷的;不单是泉漳惠潮四府,就连福建全省的驻军权,也都全部给了郑森!一虚一实,孰重孰轻,郑森自有考量。再加上福临的告祭亡明、承认其正朔地位,郑芝龙苦苦相劝,以及可以手刃害母仇人,种种利好,郑森终于成为大清的海澄王!

    如果不是弘毅,正史里面到了当年的十一月份,清廷就开始敕令福建地方各督抚镇整顿军营,固守边界,准备和郑森一决高下了。到了十二月,原本就会让世子济度做定远大将军,统兵南下,真刀真枪开始干架!尽管历史上郑成功分头北进南下,打得颇有成效,甚至在顺治十六年一度围困了南京,吓坏了小青年福临,可最终还是功亏一篑,未能改变历史。

    既然如此,在弘毅看来,还不如解救万民于长年累月的战火之中,让满汉早些融合,早几年收复台湾全岛,腾出时间来和洋鬼子大干一场,开拓中华又一个三百年的不世伟业!

    “皇阿玛,海澄王与同安王大有不同。同安王出身小吏之家,想的是广取重利、光宗耀祖。海澄王生在倭国,幼时多被欺侮。尤其对中原正朔情有独钟。与其父相比,此人不重名利,看重的却是所谓正朔一脉!”

    弘毅点睛之笔,是一句天大的实话!这着实让所有人心惊肉跳。

    “你是说,他始终不肯承认我大清的奉天承运?”福临最恨别人拿他当蛮夷,眼光中一下子充满杀机!

    岂止是他?就连着大殿之内安坐的几位汉臣,又有几个是真心实意以为你满清入主中原是正朔一脉的?——弘毅如此想,却万万不能如此说。

    “皇阿玛,这倒也未必。故明天数已尽,大清如日东升。此乃天意。无人敢逆天而为!”小玄烨这句话可算是把几个如坐针毡的汉臣解脱了出来,纷纷交口称赞、信誓旦旦。

    “儿臣担心的,却是海澄王骨子里对‘汉家独大’的追思与不舍!”对民族英雄郑成功俺可不能赶尽杀绝,但是放在后世“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观念里。来解读一下收复台湾之前的郑森。还是可以的吧?

    “唉。看来他还是不解朕的用心良苦。满汉一家,不但是满洲不解,就连汉人也是辜负了朕呀!”福临缓和了情绪。却变得哀怨起来。

    “臣等岂敢辜负圣意?臣等万死不敢!”刘昌带头表忠心,却不知道从何说起,只好含糊其辞。

    “诸位爱卿起来吧,朕失状了。”福临强打精神,安慰几位汉臣。

    “玄烨,既然如此,你的第三防,可是用在同安王之子、海澄王郑世森的身上?”福临聪明的猜测道。

    “皇阿玛圣明!”弘毅深深一揖,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样子。

    不能让郑成功跳出来坏了我的好事!尽管你是民族英雄,但你只不过是把原本就属于我们中国的台湾岛拿回来而已,而我要做的,却绝非一个台湾岛能够比拟的大事!对不住了,国姓爷!

    【申明一下:对郑成功的民族英雄地位,弘毅绝不敢诋毁和动摇,这可是大是大非的问题!至于小说里面的观点,乃是一家之言,而且还是放在十七世纪国际关系史观里面做的文学加工而已,请各位书友多多包涵!不过话说回来,如果郑芝龙、郑森两父子的海商贸易网能够被清廷所接受并善用,弘毅以为,到乾隆时期,大清和英国基本上就可以统治世界了……再换句话说,南明隆武朝如果不采纳黄道周的专守陆上政策,而是听从了郑芝龙的海上进取政策,早一点夺取台湾,以为西进基地,说不定顺治朝大清就要退回白山黑水去了,假如是那样,就看看福临怎么和罗刹死磕了(不在北京,福临就得不了天花,得不了天花,福临就应该多干几年皇帝……)如此一来,说不定现在的中国版图,可能会向北抵达北冰洋附近……】

    [1] 明初,厦门称“中左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为抗御倭寇侵犯,在厦门筑成厦门城,厦门之称从此始。城建成后,朝廷在此设置守卫千户所。移永宁卫中、左所于厦门岛,配战船20艘,士兵1204名,时厦门地方行政仍归属同安县。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进逼福建,忠于明王朝的郑成功占据厦门、金门作为“复明”根据地。顺治十二年二月,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寓思念明朝之意。州署设知州及吏、户、礼、兵、刑、工等六官,广纳明遗官员,分理军政各事。作为南明朝廷国家级政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永历十七(公元1663年)一月改思明州为思明县。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清军攻取厦门、金门,废思明县,厦门岛重新归属同安县。1935年国民政府在厦门置市时,为市区组成部分,1946年为中心区区公所。1950年人民政府改厦门市区为“思明区”,以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文化大革命”期间,思明区改名向阳区,直到1979年10月1日改回原名称。(未完待续。。)</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