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梦穿康熙换乾坤 > 第一百八十七章——水师定基地

第一百八十七章——水师定基地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梦穿康熙换乾坤 !

    明安达礼出于军人本色,对朝廷军令如何及时送达在外水师一事,提出了疑问。没有电报的时代,这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除了一个可以稍作补偿的办法!

    “水师基地?”福临对这个新词表示十分不理解。

    “皇阿玛,儿臣信口而作此词。其实就是水师驻扎之地。”弘毅急忙解释,现在可不能在细枝末节上得罪皇帝,得不偿失。

    “哈哈,幼童顽皮,既然驻扎之所就可言明,为何还要另辟蹊径、弄巧成拙?”福临善意批评儿子一句,免得别人代劳。

    “皇阿玛,儿臣独创此基地一词,实在是有情可原呢!”

    “有情可原?哈哈,好,准你自圆其说!”

    “谢皇阿玛!不过儿臣先有一问,请教诸位大人:中国航海之远,推何人为最?”弘毅主动看着那些汉臣,鼓励他们回答这个十分简单的问题。

    未曾想,几位汉臣却都低头不语,还时不时偷偷观察皇帝的表情。这可是弘毅没有料到的事情!就在几乎冷场的时候,还是学士折库讷出来解了围。

    “奴才愿答贝勒爷。此人乃是前明宦官,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曾七下西洋。在前明靖难之变中,马和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姓马和,以彰其战功,并升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史遂称‘郑和’[1]。”折库讷一边说。一边故意抬头找了找皇帝背后的那个人。

    原来如此!弘毅对汉臣的集体表现恍然大悟——郑和是太监,吴良辅也是太监,郑和高官得坐,吴良辅位置也不低。但有一条,明朝太监势大,本朝有中和殿那块“太监不得干政”的铁牌!说郑和功绩,万一触动了皇帝哪个不如意……

    弘毅也赶紧观察福临的表情,还好,没有什么异样,这才继续说道:

    “谢过折大人。郑和七下西洋。如果每次都临时停靠以求给养。岂不是颇费周折,况且也难以求得周全。一旦水尽粮绝,功亏一篑。”

    “哦?有理,郑三宝如何应对。诸位汉臣尽可畅所欲言。不必介怀其阉侍身份。”福临果然不以为意。

    “臣启奏皇上。前明史料有载,郑三宝七下西洋,途中多设‘官厂’。厂外立排栅,内设仓库,贮藏钱粮,集中货物,以备整理转运,以资船队前进补给。此事记于前明马欢所著《瀛涯胜览》一书,马欢本人也曾随三宝太监三下西洋,臣以为其言不虚。”刘昌识得圣意,及时启奏。

    “刘大人好博闻!玄烨敢问,这官厂所设几多?各在何处?”不等福临评判,弘毅赶紧按照自己的既定思路加以引导。

    “这个……下臣孤陋,只知在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三宝山附近】及苏门答刺【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洛克肖马韦附近】的近海岛屿上各有一所。其他未考。下臣惭愧。”

    刘昌一下子紧张起来:小贝勒爷有多厉害、多得宠,现在大伙儿都是心知肚明。刚才静想着迎奉皇上那一问了,忘了后面还有小玄烨这只“黄雀”!

    “刘大人过谦了,玄烨实在是有所不知,故而发问。刘大人所言,玄烨谨受教!”历史已经证明,人家刘昌回答的很正确。不再理会刘昌的一身冷汗,弘毅继续说道:

    “有此两处官厂,郑和才能往来自如。我大清官船、水师,现如今虽然不会似他一般西出大洋,但仅在东南沿海一带逡巡,是绝不可能与红毛西人一决高下的!”

    “贝勒爷言之有理!那荷兰红毛之所以能够纵横海上、无视天朝,就是因为他们占据了台湾一隅以为基地!”身为“红毛西人”之一的汤若望,急不可耐出来力挺玄烨。

    “怎么汤玛法也用了这个‘基地’一词了?哈哈。”福临有些好笑,但心中却十分清楚洋老头为何如此急切。

    “皇上,恕臣冒昧,不过贝勒爷这‘基地’一词,却和臣的祖籍泰西之地语言有异曲同工之妙!”汤若望有些激动的说。

    “贝丝。”弘毅故意脱口而出!

    “贝勒爷英明!正是这个base!”自然,汤老头再一次对弘毅敬若“天使”!

    “你们两个谁来给朕解说一二?”福临有点不悦,自己傻乎乎光看着这一老一少你来我往的,很不爽!

    “皇上,基者,根基也。船行海上,淡水粮食无从谈起,必须取之陆上,是为地。作为根基的陆地,就是基地。西人红毛敢于劫掠大清领海属海,就是因为他们在台湾、吕宋多处广设基地,以为补充水粮和水手兵士之用。不仅如此,海面一旦有警,几处基地还可以往来通传,互为引援,故而固若金汤。”汤若望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了一通,倒还比较符合弘毅的想法。

    “皇阿玛,汤老玛法所言不差。驻扎者,以常驻扎营为要,有警则出,无事则守。而西人之基地,则是以之为根基,海船四出而动,广行海上。给养将无则于四处收拢归一,有警事则集中于一处,合力攻战。此乃‘驻扎之所’与‘基地’的最大不同。”弘毅补充了关键一点。

    “哦?怪不得西人往来无虞,原来并非取守势,而是四出而动!”福临阐发的很正确!

    “皇阿玛圣明!不仅如此,一处基地算不得什么,关键所在,要在航海行经各地分设基地,以为引援。”基地不能有一处,而是根据作战任务灵活设置!

    “嗯,如此说来,要让同安王纵横海上,需要几处基地?”福临算是认可了基地这个基本概念了。

    “儿臣以为。可分近、中、远三论。现如今若只是东出贸易朝鲜、倭国,则首要设于一处。”

    “设在何处?”福临追问。

    “台湾北部。”弘毅脱口而出!

    “可那里不是被荷兰红毛占据了吗?”

    “皇上,荷兰人占据的只是台湾南部,其人力物力皆有限制,台湾北部尚不能及。更何况,北部历来是同安王的发家之处!”汤若望眼瞅着利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也变得有些兴奋。

    “嗯……”福临犹豫,说到底,他还不想和荷兰人轻起战端,但台湾就那么大小。一南一北的。总归就怕擦枪走火!

    “皇阿玛,此为近论。中论,官船出漳州而取道台湾北部,可北上去倭国。继而往北。可就离着‘黑江嘴顶’不远了……”弘毅添油加醋。一句满语“黑江嘴顶”却一下子点醒了福临!

    黑江嘴顶?对呀,库叶!【今库页岛,罗刹伪称“萨哈林岛”!奶奶的!】一旦船队顺着黑水河【黑龙江】逆流而上。可就离着阿尔巴津城不远了!北伐罗刹,粮草转运也就有了路子了!

    “好,此事兵部可周详摆布,再报朕定夺!”福临打定了主意。

    “嗻!”兵部尚书噶达浑和李际期急忙领旨。

    “玄烨,远论为何?”福临没忘这个茬。

    “仿效故明,步步为营,待台湾平定之后,先后在吕宋、苏门答刺及满刺加三处设立基地,以为我大清属海之门户!”弘毅语气坚定,因为心中想起了万历年间菲律宾岛上的数次华人遭屠杀,更想起了南中国海版图上那一个个刺眼的、被藩邦占据的、我们中国的、自古以来就是固有领土的礁盘和岛屿!

    “嗯……”福临没有定见。

    “皇阿玛,此为远论,详议为时尚早……”唉,功劳还要放在我的康熙朝为好吧!

    “也罢,近、中二论,可行!”福临没了难题,果断定夺!

    “吾皇圣明!”群臣拜贺。

    “玄烨,既然设了水师基地,又如何二防同安王呢?”福临作为会议主持人,实在是尽职尽责!

    “回皇阿玛的话,台北基地一成,则我大清水师航行路线无非就是漳州、台北和朝鲜、倭国之港口。漳州距离台湾一日海路,朝鲜釜山距登州府之胶州也不过一两日海路。朝廷有令,委派专船往行送达即可。水师一入港,皇命已致!再者说,朝廷随时可以更换水师将领,只需将委任之人提前送至船队航线上的下一站就可。”

    “好是好,不过……”福临没有立即表态。

    “皇阿玛,朝鲜属国,却多有不臣之心。不若我朝就在釜山设一水师提调官,开府办差,并领兵卒一队,亲兵若干。一则可以迎奉朝廷旨意,二则可以安卧朝鲜国王之侧……”弘毅目光炯炯,深邃的吓人!

    “皇上,贝勒爷此策最好!老奴愿意提兵入朝,做这首任水师提调官!”抢官当的,是老将军、内大臣吴拜。

    “吴大人,玄烨所说可是区区一个提调官……”弘毅笑着说道。

    “贝勒爷,管他提调官几品几爵的,老奴我就看着朝鲜那帮鸟人气不过,老奴当年杀的他们人仰马翻,怎么,现如今还不服气……”吴拜就想着出一口恶气,不管不顾。

    “吴拜!不得放肆!”福临温柔一声,制止了老家伙。

    “你就知道打打杀杀,你没听闻玄烨所说?这提调官是什么?你可知道?”福临又气又笑,故意发问。

    “提调官?老奴没听说过。皇上恕罪!”吴拜终于老实了。

    “吴大人有所不知,提调官乃设于前明,本为提领调度各地学舍建设之低级官吏。我朝也有专设,不过却是各部院之外临时设置,以提举调度具体事务的干吏。”学士折库讷出来给老家伙化解尴尬了。

    “老奴失状……”吴拜很是不好意思。

    “玄烨,此职原本涉及文教,你的用意是……”福临不去搭理吴拜了。

    “皇阿玛圣明!儿臣用意,就是用这样一个前明提调学政的辅佐吏员,来化解朝鲜君臣的排斥心态!”弘毅一脸钦佩的望着皇帝。

    “哈哈,果真如此!不过,你可有合适人选?毕竟此官品级虽入流,却仍嫌低下,却又身兼大任,还需忠心耿耿、善于临机……吏部的人今日未曾与会,不过即使来了,让他们一口说出个合适的小官,却也难为他们了。”福临权衡起来。

    “皇阿玛,您可记得被朝鲜行商关在玉河馆马厩的张岁寒?他可是汤老玛法麾下火器营七品笔帖式……”

    “哦!此人也是立了大功一件的!朕正准备好好封赏他。嗯……不错,让他做个六品提调,也算拔攫,最最合适的,况且他还刚刚挫了朝鲜人的一番志气,哈哈,好人选!”福临对这个人选十分满意!

    弘毅更是满意,除了福临所说到的之外,还有一条——张岁寒会做生意!

    [1] 郑和原姓马,怎么会改姓“郑”呢?《郑和家谱》中详细记载了明成祖赐郑姓的由来。郑和在“靖难之役”中才华出众,战功显赫,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明成祖上朝嘉奖“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朱棣回忆起当年郑和在【郑村坝】(今北京大兴县)的英勇顽强,表现十分突出,便亲笔书写了一个斗大的“郑”字赐给马和为姓,并封郑和为内官监太监(四品大员)。皇帝亲自赐姓,在当时被视为臣子的最大荣耀,马和由此改姓郑和。(未完待续。。)</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