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 第1115章 归远2

第1115章 归远2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

    沿着开阔起伏的平原地,

    又相继势如破竹的攻拔了近四州之地,二十九座城寨和邑落之后,我已经比计划中走的更远一些,但是这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因为分藩众多的缘故,安东的州制划分,可远比内地小得多。)

    因为沿途人口的稀少和市镇城邑的凋敝破败,在这些城邑开始,已经是很难从地方获得补给和其他的助力;就连象征性的人质都凑不全。

    因为当地有点实力和名望的豪强或是殷实人家,不是已经不复存在,就是早已纷纷逃亡一空;只剩下一堆故土难舍或是是在无处可去的平民和贫户、藩奴,想要把他们组织起来恢复秩序,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和累赘。

    这一方面是土族之乱的缘故,另一方面则是耶律大石引塞外之军过境,所造成的的惨痛后果。因此,不断有小股的藩军和安东辅助兵被留了下来,以维持沿途地方的基本次序、

    虽然我的五万大军因为缩水了大半,而只剩下比较精干的两万多本部人马,但相应消耗却是随着后方粮台的距离拉长,以及维持占领区域的扩大,而不断缓慢而坚决的与日俱增着。

    虽然这些地方到处充斥着小学教科书上所描述的,“棒打狍子,瓢捞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的丰富原生态资源,而实在是一个行猎和体验野外求生的好去处;但是对于一支大军的人吃马嚼和其他日常消耗而言,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当然了,武装行军一般的攻陷和占领这些地方,也不是没有任何收获;只是除了随军的各只专业小组,一路过来勘探的地理和水文,各种动植物标本和环境评估,大多数物产和资源的收集之外;其他的收获就有些特别了。

    因为都是女人,在十几岁到三四十岁的区间内适合生育的女性,都是只要给一口吃的,就愿意跟你走的那种类型;

    因为作为生活支撑或是家中顶梁柱的男人,不是死了就是逃亡,或是被抓走充作了过路军队的炮灰,或又是出去讨生活而就此不知所踪的结果;她们之中有人迫于生计主动出来卖身,想做路过淮镇军队和那些藩军的的生意。

    然后,因为淮军相对的纪律严明而买卖公平,干脆就此跟上军队打算做长期的生意来,聚少成多了之后被发现,却是苦苦的哀求不肯走;于是干脆由军队集体出面,用很少粮食的微博代价将她们全部买断下来,

    于是这一路下来,前后陆陆续续的有数千人被送往后方去,按照计划先送到女营当中管理上一段时间,再按照情况配给那些有功将士或是足够足够服役资历的老兵,以解决婚姻家庭的问题。

    当我的军队沿着曲折徘徊的道路,再次穿过了祥州境内大片的巍巍森林和草甸之后,就正式抵达了奔流不息混同江畔的小邑——怀德镇。

    按照罗藩时代作为大都护所掌握的地理图志,在宽阔的江对岸就是安东中部与北部重镇,黄龙府的地界,没错就是那个“直捣黄龙”典故里的黄龙府;南北朝时曾是扶余国的末代都城所在,而最早见诸于史书当中的“合龙(合隆)城”(今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

    原本南北走向的混同江在这里,突然折转出了一个之字型的弯角来,而转而朝向东面流淌而去,也由此在南北地域之间,环绕和分隔出了中部一大片由窄到宽的肥沃土地来。

    因此,这里也是松嫩平原腹地的精华地带之一,长期的区域经济中心和重镇所在,也一度被比照处于黄河几字型弯折处的河东道,称之为“小河东”之地。

    黄龙府之名,则是因为南北相夹环绕的大江,在春夏两季处于混黄一色而形同黄龙;因此,在渤海大氏政权建立之后,以此地作为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之一的建国都城之一,而得名扶余府又称陪京黄龙府;然后又被后来征拓此地的大唐安东都护府,以黄龙府之名沿袭下来。

    由于其地处松嫩大平原上的西部草原与东部丘陵相交地带,扼控着松花江两岸和南北交通的咽喉,因此在东北古代历史上一直是交通要冲和兵家必争之地。

    史上的东胡、鲜卑、秽貊、肃慎、高句丽、契丹、秣赫各族崛起后,都相继辗转的占据过这片地方。而在高句丽统治期间,为了抵抗唐朝的征服而在西境,大兴土木修建了一条断断续续的“千里长城”,其中最北端的源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自从李绩灭高句丽而并有其地,薛仁贵首开安东都护府,李光弼开拓北境别设小都督府以来,这片土地在唐人的治下,已经断断续续的度过了将近六百余载的风雨岁月。

    而在另一个时空,这里也长期幽禁过被金人俘获的徽钦二帝,发生过洗衣院.AVI之类的耻辱,而成为那位岳武穆毕生的最后追求和临终壮志难酬的遗恨。

    因为,环江相夹的大片沃野和近水灌溉之利,因此相比水南地域被大片难以开发的蛮林,分隔的相当破碎的城邑聚落,或又是水北草原菏泽绵连的嫩江流域之地,对岸的黄龙府这一带,历史上可谓是人烟稠密,村屯密布,城郭相望的望要富庶之地。

    在这片东西向的长条地域内,以大唐下都督府的规格下辖有威、宁、信三州又五县,因此从我这边望过去,江南江北完全是不同的风光和物色。

    据说混同江在四季之间的水位和颜色诧异较大,春季的江水还是青绿泛黄,据说只有到了夏季上游融水汇集的汛期时,才会从泛黄变成彻底浓浊的深黄色。

    虽然相比淮河和济水什么的而言,这个季节的水面看起来不是很宽,但是根据现场勘探足够深并且急流密布,在没有足够抢渡工具的情况下,已经可以构成某种意义上的险阻了。

    作为一个人类活动较早而历史悠久的地区,这里还是有不少历史典故和相印遗存的,比如南北朝时的某代高句丽王被慕容氏燕国给赶到这里避难,而在渡江时淹死全家的;古代扶余国的王族几次三番被外来势力灭国,数度托庇于此而得以卷土重来。。

    还有最后一位对大唐举起叛旗的渤海国大氏王族,在这里被走投无路的追随部众砍了脑袋,而献给安东都护府派来的讨伐军。

    而数百年前安史之乱末期,战败出亡的范阳叛军残部,在肆虐转战当中搅扰和摧毁了大半个渤海国之后,也是在黄龙府北岸这一夜暴涨的江水面前,走投无路的放下武器,接受自己应得的命运。

    当然了,我还可以率部沿江继续西进,直接绕过黄龙府的这片地域再折向北,不过这么做没有太大的意义;除非我想一次为跳板和前进基地,沿着耶律大石所部来时的路线,通过上游呼兰河的谷道走廊,直接攻到塞外草原/蒙古高原上去;

    这也是一条相当古老的迁徙路线,让东北的土著民族与草原上的引弓之民,长期保持某种交流的历史通道。

    当年,在李光弼兵锋下残破败亡的契丹大八部流亡者,就是从这里闯入安东之地,而与散布于山林间的土蛮融合通婚,变成现金所谓渔猎民族的化的黑种契丹。

    历史上最后一支渤海大氏的遗族,也是从这里辗转出奔草原,而成为了大唐的诸多塞外分藩之一。

    而不久之前,耶律大石所率领的塞外藩胡和北朝残余边军大部人马,也是迂回到这一带才得以进入安东之境的,他们一路所留下满地狼藉哀鸿遍野的痕迹和影响,我们这一路过来已经见得很多了。

    不过真要这样做的话,很容易将我军的后方补给线暴露在敌人的额威胁之下,而被对岸度过江来的敌对势力,给袭扰和截断了后路而陷入进退维艰的局面当中,

    因此,从属各部人马各种就此见好就收的想法,连同军中希望能够班师回家的些许呼声,开始出现在了我的面前。

    这时候,沿江前往下游侦查和寻找渡口的牛皋部有所回报,发现对岸尘烟滚滚而正在烧掠着什么,还有一些尸体被抛投进江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