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
在突如而至的连日雨水过后,在变得有些不那么酷热的天气中;
我麾下三大军序,号称三万,实际两万四千人马的淮东大军,也终于得以在一片人山人海的不舍和其他复杂情绪的送别中,祭告山川誓师出发了。
在此之前,我也通过海路再三确认了,位于辽东、辽西和新罗藩全罗道的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进入秋收的关键消息。
由于需要穿过的大部分都是两河之间的平原地带,行军中的阵列被大致分为前中后三段,
位于中段的本阵,乃是由我的衙前兵和右虞侯军,以及韩良臣实领的御营左军所构成的主力兼预备队;而崔邦弼所领的行营右护军,加上捉生团为前阵和先发;刘延庆的模范后军,并第三兵马使赵秉渊所率若干防戍营为后阵,兼辎重马队车营服役大队的守护。
而由猎骑营和骠骑营混编成的随军马队,则赵良嗣和罗克敌分领一路,充作平原上的左右两翼巡护和戒哨,以及沿途的扫荡和截击力量。
这样的安排自有相应的考量,也是给私下向我输臣之后,就一贯表现踏实而低调的崔邦弼,一个优先建功的表现机会;也是对刚刚掌握新部队的刘延庆,某种保护和周全之心更兼以委之辎重的信任,让人委实说不出怪话来。
只是,一下子抽调走了这账面上两万四千员的主要战力之后,后方的淮东就有一下子变得极度空虚起来。
只剩下留守本部的左虞侯军,几只特殊建制和若干技术兵器部队,以及青州守捉军其余的二十多个营头,外加驻防巡守在河海之间的七八个水营,以及若干征调过来的藩兵,由守捉使兼统制官赵隆率领着,负责看家守土呢。
而维持地方秩序的力量,倒是基本还没有太大的变化;核心六州加上外围十一州的四十多个县治,还是由当地编列的守备团来负责相应的治防之事。
这些守备团多则数百,少则上百,按照当地的人口比例和产出多寡,以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具体编配;留守的二线部队主要还是驻防在州府、大邑和关塞要冲之地,作为就近事态应急的预备队而已。
再加上各级官府所属的行政力量,只要不是重大的灾荒或是体量超过淮东这个层面的强敌入侵的话,基本的日常突发状况和意外,还是可以应付的过来。
至于沧州、辽西、辽东、全罗道等那几片飞地上的武装屯垦团,面对寻常的流民乱匪的袭扰,也是有一定自保能力的。
这也是这些年摊子铺得太开,而不免带来的一些力量分散的结果和其他的后遗症。像是为了支持岳鹏举在河北那边的自由发挥,就连原本用来回炉的老旧兵器,都被翻找出来输送过去了
淮东现有的军政体制下,虽然不能完全杜绝外部的渗透和潜入,但是也相对防火墙一般的避免了,一些别有用心或是心怀叵测的人的人,有机会爬到相对重要或是比较关键的位置上。
毕竟,对于一个间谍或是奸细而言,要想从检疫营、编管地、开垦团、驻屯户、再从征召民夫、义勇、巡护队到守备团、防戍营,直到入选主战资序或是外放基层官吏,等的一连串身份转变和甄别,内部层层选拔机制的流程过来,想要滴水不露或是全头全尾的不暴露出什么端倪和行迹,也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因此,真正的麻烦和困扰,主要还是来自同一阵营的友军,或者说是国朝后方的某些当权者,掩藏在合法的理由治下,各种名正言顺的觊觎和窥探了。
正所谓是“人一过万,无边无际”,一旦军队的规模达到或是超过某个临界点后,就意味着相应进军路线的选择,就变得相当有限,甚至是可以预期的了;
因为伴随出征军队的不可能只有士兵和装备,还有大量的辎重车马夫役,对通行环境自然有着的相应要求和种种限制条件。
在行军过程当中是不可能脱离他们太远的,而且只能走方便载重通行的大路,才能保证相应的安全和稳妥。如果能够沿着河流走,无疑还可以更加的省时省力。
因此,在过往军事行动当中摸索出来的三条线路当中,这一次我也毫不例外选择了走距离稍长一些,但交通状况更好的北线。
在大军出发之后,沿途汇聚人力物力的动员和集结过程当中,淮东不断开拓和疏通之下,相对发达的河槽水运力量,就在期间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甚至在大军开拔出境之后依旧是如此。
因此,我麾下在沂州完成集结出发的大军,只用了半天时间就进入徐州的平原地区,再从白马湖和微山湖西岸转道北上兖州,才折转向西进入郓州境内,抵达大野泽南岸后进行最后一次整备和劳役的补充。
然后就是沿着济水南岸开始朝偏向西南的上游行军,而为了配合这次大规模的进军。得到消息的郓州境内,也早已经集结号了一支规模不小的车船队,负责装载大部分进军途中的辎重,并且通过预先准备好的船上设施,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医疗卫生、伙食置办和牲畜饲养之类的随军后勤服务。
这样就可以解放和节省下士兵和民夫们,大量负重行军的体力和其他方面的多余消耗,而将精力和时间节约出来,投入到保持状态的战地训练和军事勤务当中去。
也是等于是变相的降低了对于沿途就食和征发劳役的依赖和需求了,无形间让军队有了多更快的行进效率。
别看这些不起眼的细节和事项,战场的敌我优势和胜算对比,往往就是在这些琐碎小事之间,积少成多的堆聚起来的。
在过了大名鼎鼎的天然分界线——邙炀山山脉之后,原本阡陌纵横沟渠密布,田垄上人声往来如织,田园牧歌一般的日常光景,就一下子被萧疏破败的所见所闻所取代了,就像是一山之隔的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般。
作为长期被淮东军反复清理过的缓冲地带,再加上北朝方面的清野坚壁,这里可以说是长期渺无人烟的存在;
但是近一两年间随着前沿战事的锐减和压力的消退,似乎又在这些三不管的地带中,又重新得以生聚起一些人类活动的痕迹来了。
比如在邙炀山以西的,毫州与宋州交界处山地的边缘,居然发现了新开垦的田亩和聚落,虽然期间的人户早已经逃散躲藏起来了。
但是那些不在怎么规整的田陇里,长势并不算好的豆薯和瓜菜,还有徘徊不去的几只瘦鸭子,却无疑在昭示着某种生命的顽强与执着。
但是除此之外,一路向西行走在黄淮大平原上,就是各种荒芜和死寂,以及野草疯狂蔓生的田亩和废弃在废墟瓦砾之中的村邑、市镇。
有时候作为斥候的游骑撒出去十多里,都没有能够找到可以用来问话和导向的当地人,原本人烟辐集的一些城邑里也是门可罗雀,形同鬼蜮一般的空荡清寂,
只有在浩浩荡荡的大队人马入驻之后,才像是被惊动的鼠雀一般,从各个角落和缝隙里,冒出些蓬头垢面骨瘦如柴的居民,有气无力的试图向外逃亡而去。
就算是被抓起来也指挥意味的告饶哀求,却是都是不堪用的老弱妇孺,既没法充作随军的役使,也没法提供有用的讯息。
好在前几次输粮的队伍,已经在沿途留下了相对明显的标识,已经沿途用来驻留的营地旧址,因此,我们的大军只要沿着这些方向,进行接力式的挺进就好了。
直到走出淮东边界的第三天,沿着济水支流的五丈河,进入单州的成武城之后,总算见到了河南别遣军所留下的粮台,以及若干看起来疏懒怠慢的守兵,躲在驻所里懒洋洋的应付单调孤寂的日子。
而在整顿和清理他们驻地的时候,发现居然还藏了好些的女人,执行军法的十几颗人头落地之后,
。。。。。。。。。。。。。。
洛都城东
前军的驻地里,则是一片愁云惨淡的氛围,满身泥水和污渍的王贵,红着眼睛看着面前同样狼狈部下。
“本阵一半的军力,三个营头。。”
“就只回来这点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