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我是秦二世 > 第九章 困难重重

第九章 困难重重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我是秦二世 !

    如果算上胡亥新设的四郡在内,大秦如今统共有近五十郡。五十郡,也就意味着要有五十个郡守,而这些郡守,除关中数郡、新设四郡、南海军、三川郡、巨鹿郡这寥寥几个郡的郡守胡亥知道是谁在做郡守外,其余近三十余个郡胡亥都根本不知道这些郡的郡守是何人,更不要说这些郡守的品行了。

    咸阳是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最高为内史。位同九卿,得参与朝政。内史郡的内史正是老宗正嬴腾。

    除内史郡外,剩余四十余个郡,都被朝中重臣如三公九卿、大秦世家贵族以及当初统一天下时因为投靠大秦得有善秦之功而直接就任的郡守。

    这三方势力,构成了如今大秦统治天下最基本的中层建筑,

    大秦统一了这天下是不假,但是如果不能将天下控制在这手中,还不如只有关中这根基之地。至少这数郡之地是牢牢的掌控在大秦手中,不会是墙头草。

    原本历史上,风起云涌的反秦浪潮中,那些郡守哪一个不是看势头不对,马上就改易旗帜投靠叛军。拿着大秦的俸禄,到头来却成为反秦的中坚力量,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除郡守外,还有郡尉,郡监也就是监御史。这三个有点类似后世的三权分置,在大秦官制中这三个职位没有高低之分,算是平级。

    郡守、郡尉、郡监,尽皆是银印青绶、秩二千石。秦制一石等于四钧,一钧等于三十斤,一斤等于十六两,约合后世的0.256公斤,一石也就是等于后世的30.72公斤。

    年俸两千石,如果按照大秦的度量而言。就是二十四万斤粮食,这二十四万斤粮食即便是换成后世的度量也是有61440公斤,也就是122880斤。

    这十二万多斤的粮食。即便是在后世以国家收购价而言,也是将近十五万到二十万的人民币。这还仅仅是后世的粮食价格。要知道在先秦时代,粮食可以说是当时最为硬通的货币,所以这二十四万斤粮食的价值在先秦时代要远远超过后世。

    大秦的公务员们。享受的那是名副其实的高薪。

    虽然这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大秦的富足,但是供养的却是一群养不家的蛀虫。当然不是绝对的,四十余个郡守中肯定还有心系大秦郡守。但是能有多少呢?

    郡守外,郡尉掌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郡尉同样是直辖于朝廷,与郡守相抗礼。大秦官制郡尉属官有丞,内地诸郡设丞一人、大郡则设两人。边塞诸郡则每百里置都尉一人,都尉辖士史、尉史各两人,掌边塞卫戍;关隘之处置关都尉。均隶属本郡郡尉。

    郡尉,统辖的兵卒为大秦军事序列中的郡卒,也就是地方军。

    但是,对于每郡该有多少郡卒存在多少地方军,除掉边塞重镇因为防御的需要朝廷有着明确的规定。大多都是有着编制的精锐边军外,内地诸郡的郡卒实在是没有法度可依。

    也就是说,大秦对每一郡中应该有多少郡卒根本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郡卒的装备和兵械、训练等等,同样没有任何的律法可依。虽然每郡、每县都有武库。

    这些武库,在原本的历史上其实大多都是用来给叛军提供武器和铠甲兵械用了。如果没有叛军的话,估计也会一直烂在武库中。

    没有律法可依,也就造成了大秦外重内轻的局面。边塞重镇,拥有着大秦最为精锐的边军,如九原军、陇西军、南海军。

    而内地诸郡,却是空虚无比。朝廷没有明令,地方上郡守和郡尉狼狈为奸,中饱私囊,自然不会发大气力招募兵卒,更何况始皇帝在位的后期,除了大规模的征召劳役修筑长城、修筑驰道、修筑骊山皇陵、修筑阿房宫外,就是花费了绝大多数精力去寻找那虚无缥缈的长生不老去了。

    而大规模的征召百姓服劳役,内地诸郡自然没有多少青壮能够充任郡卒。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种种原因,导致了在原本历史上,随着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秦的烽火迅速的蔓延至中原各地,内地诸郡根本没有任何的兵力用来弹压这些叛乱的六国遗族,以至于原本的星星之火最终成为覆灭大秦的燎原之势。

    如果大秦地方上的郡卒能够有效的压制叛乱,不用等到章邯想要平乱还要释放骊山数十万刑徒来充当平乱大军的话,大秦只需要抽调数部九原边军精锐就能够一举扑灭越烧越旺的反秦火焰,大秦也许根本不会灭亡。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郡守,郡尉外,还有个重要的职位,那就是郡监,也就是监御史。监御史,隶属御史中丞,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

    大秦三公九卿,除左右丞相,是金印紫绶、秩万石外,剩余的包括御史大夫、太尉、宗正等等在内的一众府卿都是银印青绶、秩中二千石(章节末尾解释)。

    御史大夫,掌监察百官,为副丞相。御史大夫属官有两丞,一为御史丞,为大夫之副;一为御史中丞。其中御史中丞因为统领侍御史(接受公卿奏事,举劾非法,有时还受命执行办案)和诸郡监御史,可以命令御史按章纠弹百官,权力尤重。

    而郡监也就是监御史,这个本身应该是监督各郡郡守、郡尉以及各郡官吏的职位,也在十余年间的时间里,随波逐流,同始皇帝最初制定时的意愿越走越远。

    制度本身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执行的方法和人。至少,在胡亥看来,始皇帝首创的监御史监察一郡大小官吏的措施,还是非常前卫和适用的。

    大秦郡制除郡守、郡尉、郡监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官职,那就是郡丞。

    郡丞,是郡守的次官,辅佐郡守综理郡政,铜印黑绶、秩六百石。郡守缺位或不能理事时,郡丞代行郡守职务。属官有卒史、主簿、牧师令等。边塞诸郡另置长史,管理兵马军政,与郡丞同秩。

    郡丞这一职位,可以说是除郡守、郡尉以及郡监外,一郡之中最为重要的官职了。可是,这个一郡之中很重要的职位,却是跟大秦朝廷没有半点关系。

    因为郡丞属于郡守的次官,由郡守直接任命。而另一方面,一郡郡尉之中只有郡尉手下才会设置郡丞,来协助郡尉统率郡卒。

    于是,矛盾出现了。郡丞由郡守任命,属于郡守的次官,郡守不在郡丞就可以直接代行郡守职务,另一方面,郡丞却又直属于郡尉。

    错综复杂的关系,导致了大秦官制在郡官这个中层却尤为重要的级别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郡守,已经不再是单单管理一郡民生,同样也插手了军事。在跟监御史打好关系,那么郡守,就将是这一郡真正的土皇帝。

    至于居于大秦官制最底层的县一级,按人口多寡,分设县令和县长两个官职。这两个官职加上县丞、县尉两职,是大秦官制中最低的也是最后的正式官位。

    县令铜印黑绶、秩千石至六百石,县长铜印黄绶、秩六百石至五百石。县令与县长都是县的行政长官,依律都将是由皇帝直接任命。

    县令和县长每年的俸禄依照秦制是在十二万斤到六万斤粮食。县丞、县尉两官职,铜印黄绶、秩四百石,等若五万斤粮食。毫无疑问,依然是高薪。

    而在县令和县长、县城以及县尉之下的众多县吏,如功曹、令史、狱掾、文无害、厩驺、亭长、三老等等,尽皆都是由县令或者县长自行任命。

    郡吏还好,虽然是郡守来任命,但是会对朝廷进行报备,然后编入朝廷的正式的官制序列中,由朝廷核准之后发放俸禄;而县吏,则是大多由县令直接从赋税中扣除部分来作为这些人的俸禄。虽然县吏的俸禄不会很多,但是大秦数百个县治,每个县治少则十余吏多则数十吏,都要靠百姓来供养。

    这个数字,没有定数。大秦官方的典籍上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

    但是毋庸置疑,这样的后果,就是在百姓本就繁杂的赋税上再次加上重重的一笔。也难怪百姓苦不堪言。

    足足花了三天功夫,胡亥才算是对大秦的官制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但是了解越多,胡亥心中对官制改革的急迫感也是愈盛。

    因为他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下诏免除了百姓三年的赋税,并不意味着百姓这三年内都不用缴税,而只是不用再向朝廷缴税。换而言之,每个县还是一样会向百姓收税。

    而下面那些县令或者县长会不会趁机加征百姓的赋税,答案用脚趾头想也知道会是什么。

    改革官制面临的困难在昨天胡亥已经领教了,朝廷各个大佬一致痛哭流涕的反对,如果强行推行结果不言而喻。毕竟胡亥还要依靠这些人来执行,阳奉阴违之下,最后怕是官制改革将是面目全非不算,还将让大秦上下不通,陷入混乱。

    那么该从哪里着手呢?

    胡亥合上手中的最后一卷竹简,陷入沉思!(未完待续)